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春节我去了清迈旅游。


去过清迈的都知道,那里有一个夜间动物园,带孩子的游客大多都会去看看,我也不例外。去了以后,感觉那里被中国人包场了,一片中国话的海洋。动物园有个猛兽表演。我观察了一下,整个剧场只有一对年轻白人情侣,挤在中国人堆里头,探头探脑地显得很不自在。


剧场里人特别多。来晚的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过道或者后面找地方,一个是到第一排前面的空地上,坐在地上看。也只能坐在地上,因为要是站着的话,会挡着第一排的观众。


我来晚了,就带着童童坐在地上看,旁边的人也都坐在地上。只有一对老太太不肯坐,她们在中间拉着一个小女孩,三个人就站在那儿看。


第一排的人自然提抗议,可是两位老太太不为所动,坚持站在那儿,就像两根骄傲的华表。小女孩有点不好意思,自己悄悄坐在了地上。老太太气呼呼地一把把她拽起来。后面的观众又发了几句牢骚,看没什么效果,也就忍了。


整个事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表情。


小女孩一脸局促不安的表情。


老太太脸上气呼呼的、充满战斗精神的表情。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对老人的批评。


这些批评对还是不对呢?


当然,我上面见到的事情只是个例,可以做个引发话题的由头,但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何况作为个体,确实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不过我对这个问题确实有一个大致的看法。


根据我个人的日常经验,我觉得按照现在道德标准看,是的,年轻人的道德标准总体是要高一点。


这句话里请注意两点,一个是总体,一个是按现在的道德标准。



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保持现在这个做派,穿越到三四十年前,当时人肯定会觉得我们坏透了,看乱七八糟的东西,听乌七八糟的笑话,生活作风上男女搂搂抱抱,经济上投机倒把,思想上向往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


我们现在的很多道德标准,根本就不属于老年人习惯的那个世界。所以你现在用这些标准来要求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有问题。


但是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他们小的时候一直被教育要当社会主义的螺丝钉,现在又说当甘当螺丝钉是没有个性的表现,那他们也很迷惘啊。


就像闭关练了三十年独孤九剑,准备出来称霸江湖,结果发现江湖上都抱着机关枪嘟嘟嘟......

.



当然也有一些道德标准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比如不能偷不能抢看表演不能挡着后面的人等等,这些东西并没有变化啊。


按理说老年人应该跟年轻人一样有类似的价值观,可为什么年轻人还总抱怨呢,总喜欢说“坏人变老了”?


有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是老年人不上网,所以没有网络话语权。你到公园老年人扎堆的地方听听,肯定不是“老年人变坏了”,而是“年轻人越来越不像话”。


所以,确实有夸大的成分。


但是即便把夸大的部分给挤掉,我也觉得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在道德操守上并不占优势。


比如说,如果你搞个无人售卖报纸,让大家自愿投币,我认为年轻人投币的比例一定会高于老年人。这里有经济压力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还不是主要原因。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年人普遍比年轻人要物质得多,现实得多。


他们谈起婚姻之类的事情来,其赤裸裸的物化程度甚至把外国记者都吓倒了。我在一篇文章里就看到过,国外一位记者感慨说中国的老年人物欲并不强,但是对物质和金钱的敏感程度非常骇人。


而且更有斗志。


在清迈我看到的中国老太太,她脸上洋溢着的战斗情景和不屈斗志,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我也能理解这种斗志。


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不经过一些争抢是很难存活的。就像有一些老年人吃饭特别快,就是在六十年代初留下的习惯。你得赶快吃,抢在别人前面吃完,才来得及打第二碗饭。你要是慢条斯理、温良恭俭让地吃,你可能就活不下来。




除了物资匮乏的经历,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集体化导致的道德虚无。


在以往的那个年代里,人们其实不太需要在道德上为自己负责。人不需要在道德上独立做判断,当然也就不需要在道德上真正为自己负责。所以你看文革一结束,没有几个出来道歉的,大家都是来诉苦的,好像都受了委屈。


他们真的是觉得委屈:我们是响应号召,号召错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人民日报说刘邓是坏人,那他们就是坏人,人民日报又说他们是好人,那他们就是好人。收音机里说林彪永远健康,那他就永远健康,收音机里说他遗臭万年,那他就遗臭万年。打人是不对的,但是打走资派是对的。抢劫是不对的,但是抄反动派的家是对的。


道德虚无感就这么产生了。


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道德责任,而是归于周围的环境和时代,那就会导致道德虚无。在这个环境下,真正的道德是集体。和集体一致是最大的道德。


所以你看现在老年人批评起年轻人,大多也都是从“不规矩”“瞎胡闹”上说事。


即便从做志愿者上,也能看出一些区别。年轻人做志愿者,往往倾向于选择照顾猫狗啊,支教啊之类的个体对个体的行动,而老年人往往选择维持秩序的行动。比如在北京,我在街头看到带红箍的志愿者,几乎都是老年人;而我看到免费领养猫狗的志愿活动,参加的则几乎都是年轻人。




至于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戾气,我的看法是相反的。


人在青春期的时候,都会有热血沸腾、喜欢叛逆的时期。但是现在的二十来岁年轻人,可能是是中国这七八十年来戾气最轻的一代青年。他们可能是最温良、最有礼貌,也最愿意遵守规则的一代。


他们的弱点反而在于太过温良,缺少一种棱角,缺少一份力量。


现在的危险可能倒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撕裂的关系,他们的心理可能会产生问题。我不太清楚他们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成为有被剥夺感、挫折感的暴戾一代。


至少在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不太存在。他们的主体依旧是在富士康里勤勤恳恳的温良一代。


在无法排遣的时候,他们更多地选择了自杀而不是杀人。



———————————

苹果用户打赏二维码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47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