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了《封神2》,还是挺失望的。
我很喜欢《封神1》,还专门写过称赞的文章。也正因为这样,我对续篇的期望值很高,觉得能成长为中国版的《魔戒》,现在看可能想多了。《封神1》有浓烈的神话史诗味道,第二部却显出了俗套和小家子气,简直是断崖式的下降。
先说技术上的小家子气。
首先,军队规模就很不成样子。邓婵玉讨伐西岐城的时候,除了魔家四将,只有稀稀拉拉一支小分队。布开阵型也就是个一个村的规模,哪里像殷商大军?哪怕安道尔出兵都得比这多些吧。至于最后的十绝阵大战,西岐城男女老少逃进侯府,看着也就是半屋子人。真是有点寒酸了。
后面的军队有点太少了
至于殷郊的法身的特效,很多人都吐槽过,确实不像话。怎么会出来这么一个蓝精灵?可以把他弄成蓝身子,但是总要有细节,有质感吧,怎么能蓝乎乎的一片就出来了?看着像个学生建的模。当然,公平地说,这个造型也有亮点。殷郊说话的时候,总是一个身子推开另一个身子抢话头,我觉得这个细节就很好,但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
小家子气也就罢了,还有很多让人尴尬的地方。
姜子牙满嘴的大道理,让人尴尬。杨戬和姑娘的对手戏,让人尴尬,那场围着火堆跳舞的场景,尤其让人尴尬。
说到跳舞那段,电影肯定是想渲染出西岐人民的欢乐,然后又要隐隐透点儿危机感。这很合理,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让一群人老是围着火堆转圈,转啊转,转啊转。我本来以为至少有点动作设计,可到头来还是转啊转,转啊转,一个劲儿的转。别说电影了,哪怕是替游乐场设计个火把节,也得弄点花样,不能收了钱,说:“你们就转吧!”
我当时还设想了一下,要是我参加了西岐转圈乐活动,跟人手拉手围着火堆转,几圈之后肯定会觉得尴尬。又不是驴,老是这么干转,脸上还要维持傻笑,谁能受得了?
《封神1》也有一段欢庆镜头,就是“质子团”的舞蹈,确实是高水平,赏心悦目,气氛也很到位。怎么到了《封神2》,水平会下降到这个程度?不知道是导演的问题,还是制作方的问题,但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02
整个电影最大的亮点当然是邓婵玉。
邓婵玉的造型确实好,举手投足间英姿飒爽,过目难忘。我觉得,这么多年来,这是最好的一个女将军造型。相比之下,刘亦菲的那个“花木兰”就差了几个档次。
但问题是,邓玉婵的剧情配不上这个人物。
她和姬发之间的对手戏实在太过尴尬。有人非说邓婵玉和姬发之间没有谈恋爱,是纯粹的战友情。我不相信 。两个人看对方的眼神也跟抹了蜜似的,媒婆还说要撮合他俩,最后邓婵玉又躺在姬发怀里听了一首歌才死,这是战友情?要是哪个男人跟女同事有这么多小暧昧互动,却告诉老婆说这是纯战友情,做媳妇的千万不要上当。就当出轨抓,没跑。
其实谈恋爱没什么,但是这恋爱谈的尴尬。就拿最后邓婵玉听歌的那段来说,太膈应人了。法阵一破,别人都嘎嘣死了,非常的干脆。她偏偏要叽歪几句,要听歌,要从脚到头一点点消失,凭啥?有网友好心解释说,这是因为她靠近法阵中心,可能法力消失得慢。也许吧。可电影里提到这个说法了吗?事后再做解释,也抵消不了看电影时的荒谬感。
其实何必呢。干脆利落地直接消失,然后姬发对着消失之处唱歌,不更有悲伤感吗?何必死前要那么叽歪。这就像老电影里,坏蛋都是一枪就死,好人中枪后要说一大堆,弄不好还要交个党费。这都是被唾弃的桥段了,怎么还在用?
而且邓婵玉为什么会看上姬发这么个蠢货,也让人费解。姬发的愚蠢,简直爆出天际。要是在《权力的游戏》里头,这么蠢的人恐怕撑不过两集。(当然,这不是演员的错,而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可我实在难以想象,一个正常的西岐之主,怎么会上来就主动让人绑走。哪怕你要献身救西岐,也得先跟殷商那边谈条件啊。当然,谈完条件也可能上当,但至少得先谈啊!啥都不说,直接让邓婵玉把自己捆了,这哪怕在琼瑶剧里都显得狗血啊。
不光《封神1》还是《封神2》,姬发都要光了膀子捆一捆
而且为什么姬发要光膀子呢?当然了,是没有绳子,只能用衣服捆。但为什么后来上了马还要一直光着?我估计是要让他显示自己的胸肌。这么大的胸肌,不捆一捆可惜了。
神话史诗剧里的人物不用特别复杂,太复杂了反而会冲淡剧情。它的人物大多是鲜明的、质朴的,甚至是死心眼的。但是,质朴和愚蠢不一样。《封神》第一部里的人物是质朴的,但不愚蠢。而第二部的姬发就是愚蠢,他的果决也愚蠢,他的犹豫也愚蠢,他整个人就像是愚蠢的化身。哪怕在神话世界里,这样的人也是不可能打败敌人。
整个看下来,我感觉导演不太会拍爱情戏。而且,他似乎有点吃不准该不该加进去这么多爱情戏。其实不应该加。很多创作者都有一个误解,觉得一个作品没有爱情会显得太秃,观众不爱看。有个女主角,有个男主角,不让两个人之间发生点什么,心里就不踏实。我估计(当然是个人猜测了),导演并不喜欢爱情戏,也不擅长拍爱情戏,也吃不准该不该加爱情戏,但是犹犹豫豫地还是加了,加完了不放心,所以又往战友情上稍微靠靠。
总之,从剧情角度看,整个第二部显得有点卡顿,很不顺畅的感觉。一切好像都是人为设定,不是情节按照自身逻辑往前推进的结果。
那么,这些缺陷难道导演自己看不出来吗?
我觉得可能还真看不出来。创作者跟普通观众看到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我们就当个成品来看,而创作者看的时候,脑子里会混杂创作时的种种念头。就像我们只看到了正面,他却看到了侧面、背面,乃至早已被删掉的各种不存在之面。这样一来,这个东西在他眼里往往失真。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模糊有这个感觉。创作和观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很难自如穿越。除非这个人特别有天分,或者特别有经验,否则的话真是看不出来。
03
当然,我不是说《封神》第二部一无是处。只是第一部起点高,第二部的缺陷也就显得刺目。公平说起来,它也有自身的优点。不过,第一部要扒开优点才能看到缺点,第二部要扒开缺点才能看见优点。
除了邓婵玉的形象外,闻仲的造型其实也蛮好,金鳌岛的黑浪滔天也好。十绝阵也颇有想象力。不过,这也怕对比。跟《哪吒2》的大鼎比起来,十绝阵的镜子又显得黯然失色。《哪吒2》的炼丹鼎让人感受到了真实的恐怖。闭合的青铜鼎,无穷无尽的火焰,面目狰狞的火骷髅,一个个被练成丹药的绝望,气氛营造的极好。相比之下,镜子像探照灯一样扫射,扫到谁,谁就冒一阵青烟,软瘫在地,这就显得有点小儿科了。
如果跟一般电影比起来,它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但是无论跟《哪吒2》比,还是跟上一部《封神》比,它的差距都很明显。如果善意地想,导演似乎更适合拍浓烈的韵味、舞台剧似的场景、对比强烈的情感,而不适合一般性的情节叙事。《封神》第一部更像是一幕幕跳跃的舞台剧,镜头一转,就转入下一幕。第二部就像一个有头有尾的叙事故事,导演恐怕并不擅长这个。至于年轻男女相遇相悦,陷入情网的过程,他更不擅长了。
人都有局限,局限本身就定义了才华的框架。我觉得第二部就是迷失了,跑到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去了。这也不意味第三部就一定不好。第三部牵涉到殷郊的复仇,本身既单纯又浓烈,似乎又回到了导演擅长的领域。所以,发挥的好的话,有可能追回到第一部的水准。
单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说说做不得准的个人感受:
还是要以神话史诗感为主,要简单,要浓烈,不需要那么多计谋翻转,也不需要强加爱情线。
擅长舞台剧的紧张感,就往这个方向发挥;不擅长叙事,就可以避开绵密叙事。
神话史诗剧里的人物可以质拙,但质拙不等于愚蠢。人物的愚蠢,观众是能感觉到的。他们不会被愚蠢感动。
大道理不是不能讲,但要掺在大量日常对话里,忽然跳出来那么一句两句。不能像第二部的姜子牙那样当成主食。
说到底,还是心存希望,不愿让《封神》系列陨落掉。这么好的体裁,又是这么好的开局,真的应该有个好的未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