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读《资治通鉴》的时候,读到过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比如说梁武帝。他虔信佛教,曾经四次到同泰寺里舍身出家。然后朝廷要拿出钱来去给他“赎身”,有时候要花一亿钱,有的时候要花两亿钱。朝廷拿钱到庙里给皇帝赎身,这事儿在历史上真是绝无仅有。
梁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司马光说这是因为“佞佛”。古代人也差不多都是这么理解。但现代有些学者就觉得不对,这么思考问题太肤浅了。据他们说,为了应对通货紧缩,梁武帝发行过“铁钱”。但是“铁钱”怎么进入民间呢?他就想出一条妙计,自己去舍身,然后让朝廷拿铁钱去赎自己。于是,铁钱就通过同泰寺流入民间了。
换句话说,梁武帝舍身是为了国家经济下的一副大棋。
但是这实在太牵强。首先,时间对不上。梁武帝最后一次舍身的时候,已经开始铸造“太清丰乐”铜钱,不再造铁钱了。而且,就算梁武帝要推广“铁钱”,国家花钱的途径多了,何必通过一个寺庙来流入民间?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那为什么现代人要给出这么离奇的解释呢?还是因为这事儿太大了。皇帝舍身啊!几亿钱啊!他们觉得,这么大的事儿不可能心血来潮,必然有更深刻的原因。所以,梁武帝一定是在下大棋。
再比如说隋炀帝征高丽。
这件事也很荒唐。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隋炀帝访问突厥时,在那里遇见了高丽使臣,很不高兴,说:“你们的王要来朝见我,不然我就打你!”但是高丽王不肯朝见,隋炀帝一怒之下发起远征。远征规模极大,隋炀帝动用了上百万人去打,因为交通线实在不顺畅,所以前后打了三次,打一次败一次。打到最后,内部都开始叛乱了,隋炀帝还要继续发动远征。最后这件事成了帝国灭亡的导火索。
高丽臣服与否,对隋朝影响甚微,根本不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隋炀帝还是一次次倾全国之力去打。按理说,打一次败了就不打了呗,为什么还非要继续死磕较劲?
司马光觉得隋炀帝一开始出于“好大喜功”,后来则是出于虚荣心,不肯承认失败。说白了,就是赌口气。这也是古代历史学家的共同认知。可是后来又有人觉得这么想太肤浅,又替隋炀帝找了好多理由。比如有位老师就说,隋炀帝明面是打高丽,暗地里是另有大棋,他是为了借机收拾掌握府兵的关陇贵族,“把国内的政治机构改造一番”。
这么说毫无证据,实在牵强。说到底,他们就是不肯相信:这么大的事儿居然会是一个人拍脑门式的胡闹。
02
那到底是司马光说的对呢,还是现在那些人说的对呢?
我觉得还是司马光说的更接近真相。
梁武帝舍身,并没有想借机解决货币问题,就是单纯地想下辈子投胎接着享福。隋炀帝远征,也并没有想借机改造政治架构,就是单纯地想打仗过瘾,好显得自己很了不起。后人觉得他们在下大棋,实在是高估他们了。
我这么说,当然还有很多人会不信:这些大人物都是聪明人,身边也都有一大堆精英谋士,怎么可能这么彪?后面肯定有门道。司马光把事情想得这么简单,实在浅陋可笑。
这倒让我想起古代一个笑话,说一个农村妇女做事做得正苦,忽然叹口气说:“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古代人编这个段子,是觉得这位妇女是土鳖,说的话实在浅陋可笑。但就在大家笑得开心的时候,说不定太监真给午睡后的娘娘捧过去一盘柿饼子——因为宋朝、明朝的御膳菜单里都有柿饼,是很常见的宫廷点心。
那么,到底浅陋可笑的是谁呢?
大家对权势者有太多的幻想,好像一旦成了大人物,就成了另一种人类,跟我们这种人有了本质不同。柿饼子也不能吃了,二百五的事儿也不能干了。其实哪有此事?如果不带成见地读读历史书,就会发现很多大事的源头都是胡闹、怄气、妒忌、虚荣、妄念、心血来潮、一地鸡毛…….
学者分析出一大堆复杂的逻辑背景、战略战术,其实真返回到历史现场,可能就是某个人一拍脑门:干他!
然后就干了。
反正干好干坏,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03
当然,说历史也是为了说今天。
大家看看最近的世界政治,几年前的乌克兰战争、几个月前的尹锡悦事变、几天前的特朗普抱着板子定关税,不都有点心血来潮的影子吗?
特朗普打贸易战这事儿,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分析其中的利弊,推测特朗普的战略。光是正儿八经的专家文章,我都看过不下几十篇。但到头来不还是成了街头斗殴的场景吗?
一会儿是67%,一会儿104%,一会儿是125%,一会儿是145%,一会儿又是部分豁免,一会儿又说没有豁免,说着说着连kiss my ass都出来了……几千亿美元的贸易,几万亿美元的股值,就在他两片嘴皮子之间起起落落。连为特朗普热心辩经的福克斯大儒们,我看也有点跟不上他的脚步。
要理解这件事儿,可以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就是认为特朗普比普通人聪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做的事情背后一定有深刻的道理、卓越的策略。只是我们跟他的思维高度差距太大,所以理解不了。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理解不了,就是最好的理解。
当然,还有第二个思路,就是特朗普在胡闹。
我觉得第二个思路简单粗暴,但可能更接近事实。这就像西方的一句谚语:一个东西长的像鸭子,走路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它就是个鸭子。
有些人可能会不服气,说你懂个球,那明明是大鹏在撇起腿来装鸭子。唉,这就像司马光说梁武帝舍身是胡闹,有人说司马光懂个球,人家是在推行货币扩张政策;司马光说隋炀帝征高丽是胡闹,有人说司马光懂个球,人家是在改造政治格局。
可结果又如何呢?
03
当然,说这些事情是胡闹,也有一个问题:这些人确实是聪明人,身边也有很多聪明人,那为什么还会胡闹呢?
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胡闹是权力的象征,本身就很爽。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觉得那是胡闹。
就拿梁武帝、隋炀帝来说,他们处在那种位置,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扭曲的。有时候,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可能还不如一个基层的县丞。因为县丞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而他们看到的东西可能本身就是假的。大家都说“信息茧房”,其实大人物的信息茧房恐怕比我们更严重。
鲁迅说过一段话,说一旦成了“猛人”,往往会被一些人包围得水泄不通,逐渐变得昏庸。“我们看到一个猛人的亲信,谬妄骄恣,很容易以为该猛人所爱的是这样的人物。殊不知其实是大谬不然的。猛人所看见的他是娇嫩老实,非常可爱。”
这话就颇有道理。特朗普只不过是个总统,还要受很多约束,但他周围已经出现了一堆马屁精。你再看万斯之流在泽连斯基面前何等骄横霸道,但是在特朗普面前又是何等娇嫩可爱。Trump is always right!Trump always wins!
我看过一个调查,说特朗普在关税上的举措,95%以上的美国经济学家都反对。那为什么特朗普不听呢?因为在他耳濡目染的信息里,肯定95%以上都是支持他的。经济学家嚷的再凶,在特朗普耳朵里就是蚊子叫,掌声才是雷鸣之吼。
当然了,马屁精都是猛人自己养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嘛。但是他们自己不会这么想。就连小号猛人董明珠,不也说自己最讨厌别人拍马屁吗?——没有哪个猛人会觉得自己喜欢奉承。
但问题是自己做的都正确,难道还不准别人向真理低头吗?
梁武帝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听真话,还主动要求大家提意见。其他人提的意见估计都是“陛下太过勤政,不够注意身体,伤了百姓的心”之类的,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有个叫贺琛的人死心眼,真去提了几条意见,说国家现在有大问题,陛下要赶紧改正。结果梁武帝怒火中烧,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来驳斥他,说自己如此节俭、如此勤政、如此英明,你还要诽谤我!贺琛你给我“明白回话”!
贺琛赶紧认错,承认自己全盘是诽谤。Emperor is always right,Emperor always wins 。
理解了梁武帝,也就能理解特朗普。美国有这么多优秀的经济学家、这么多专业的学者,但特朗普居然就拿逆差和交易额一除,就算出关税率,然后就捧着个板子出来了。那95%的经济学家说的再多,也都是诽谤,都是瞎讲。不听不听,王八念经。我就捧着个板子出来!
就像HR资深经理分析了一大堆求职者的履历、能力、匹配度,做了几百页的PPT,但老板就挑那个胸大的。你能怎么样?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