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熟悉我的网友可能会注意到,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怎么更新公号了。这主要是因为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书了。现在心思确有变化,希望超脱一时一地的争论,尽量去写一些能留长久些的文字。

那么现在,我的一本新书刚刚上市,名字叫《乱世人心》。

所以,我这篇文章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长话短说版。

还有一个长点的版本,就是讲讲这本书的内容,关于乱世,关于人心。

01 乱世

我这本书是关于人物的集子,按照时间线排序,以战国的商鞅开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魏特琳结束。它有点像我以前写的《读水浒》,不过《读水浒》写的是虚构人物,这里写的是历史人物。虽然也有一些例外,但是书里的人物几乎都活在乱世。他们几乎都经历了战争、动荡,或者王朝的衰败。

那么,先说说乱世。

我们是处在一个漫长和平时代的中段,还是处在乱纪元的前夜?我不知道,而且我觉得也没人知道。1913年的时候,欧洲人以为自己生活在漫长和平时代的中段,结果第二年就打仗了。到底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1962年的时候,美国人以为自己生活在核大战的前夜,结果他们平安度过了几十年。

但是乱世总是会到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人类就是这么一个物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两个乱世中的缝隙,那就是幸运儿。王安石的诗里说:“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乱世从来不遥远,它不是跟我们无关的东西,而且需要我们非常努力,或者非常幸运,才能躲开的东西。

乱世到来的预兆是什么?这本书里写到了王夫之。按照王夫之的看法,从治世而入乱世,最早的预示就是社会上的“戾气”。戾气动则杀机萌, 杀机萌则乱世至。《乱世人心》里有这么一段话:

当整个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时,已露出末世的征兆了。一呼一吸,必有相应。文字上的血终究会流到现实里,菜市口的血也终究会流到围城里。

未来会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但是不妨拿“戾气”的程度做一个天气预报式的指标,来判断危险离我们远还是近。

02 人心

再说人心。

几千年来,人心没有本质变化。古代人也好,现代人也好,都是一样。也正因为如此,人心的向上攀爬,竟是个西西弗斯式的过程。

技术当然不断进步,物质世界也更加繁荣,但是人心的改变却微乎其微。光明不断闪现,黑暗不断降临。我们曾经以为永久拔出泥沼的心灵,有可能重新陷入泥沼。为什么说人从来不会吸引历史的教训?就是因为人心不变。人们就是会一次次掉进同一个陷阱。

那么人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自己很难认清的深渊。鲁迅曾经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人心就是这样洋葱似的东西,层层包裹着。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内心有几层罪恶,几层洁白;更不知道剥落到核心之处,裸露出的是罪恶,还是洁白。

那么为什么写乱世里的人心?

就是因为它极端。极端的时代更能试炼出人心。在平稳的时代,人们戴着社会的面具,涂抹着文化的油彩,并不知道自己胸口下,跳动着一颗什么样的心。但是乱世来了。面具被撕扯下,油彩被冲刷掉,人们不得不把隐藏的东西裸露出来。

看看你周围的人,他们似乎都很正常,差不太多。但是如果再进入书中描述的乱世,他们中间有人会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有人会变成随波逐流的浮萍;也有人会变成百折不挠的勇士。从来都是这样,不会有两样。只是乱世强行把洋葱一层层剥落,露出里面的质地。

乱世能让我们把人心看得更深,包括别人的心,也包括自己的心。

03 试炼

《乱世人心》里写了很多这样被试炼的人物。

比如文天祥。

南宋灭国之前,文天祥当然也以忠义自许,但是对面生死的试炼,自己到底会如何做?文天祥并不真的知道。在试炼来临前,没有人真的知道。他们最多是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上还是不知道。

可是蒙古人来了,生与死的选择赤裸裸摆在他面前。元朝官员催促他跪下来活,宋朝遗老们催促他光荣地死。文天祥在这样的炼狱里忍受了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心一层层地剥落。勇敢下面隐藏着恐惧,对死亡的蔑视下面藏着对生的眷恋。但是在恐惧和眷恋之下,又隐藏着更坚硬的勇敢。

不经过乱世的试炼,恐怕文天祥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心是这样的。

人心就是这样奇特的东西。肉乎乎的柔软,玻璃般的脆弱。它懦弱时不知自己为何懦弱,勇敢时不知自己为何勇敢。

书里还写到了范滂。他对儿子说:“我要让你以后做坏事吧,可坏事终究是不能做的,我要让你做好事吧,可我一辈子没做过坏事,却是这么个下场。”然后,他就勇敢地去赴死。范滂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但他没有办法不去这样做。因为,他的心生就这样一个形状。

还有嵇康。他告诫儿子说,这是一个乱世,容不得骄傲,容不得特立独行。所以,儿子你要庸俗,你要世故,你要讨好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平平安安地活下来。你看,嵇康什么都懂。他明白一切乱世里身生存的秘诀,但还是为自己选择了骄傲的死。看得破,熬不过。一颗心竟大于整个世界的分量。

还有魏特琳。她是整本书里唯一的一位外国人。写她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真的是一个心灵里发出光焰的人。在中国最惨的时候,她一再对中国人说:“你们人不用担心,日本一定会战败,中国绝不会灭亡。”然后她拼了自己的命去救人。文天祥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了死。魏特琳却在不必死的时候,选择了死。她心头的光明被黑暗的记忆吞没,但是乱世的黑暗却被这份光明照耀。她的墓碑在美国,但是上面却刻着四个中国字:金陵永生

她是一个义人。而我这本书里最后的一句话就是为她而写:

义人所结的果子,乃是生命之树。

除了勇敢的人,这本书还有很多别样的心,残酷的心,懦弱的心,痛苦的心,绝望而不甘绝望的心…….整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关于王夫之的,他就是那颗绝望而不甘绝望的心。渡尽劫波后,他坐在破落萧条的书斋里,一字一字地写自己的那颗心。在他身后,是一副对联: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04 意义

读这些心有什么意义呢?

本质上来说,一切事本身都无意义。所有意义,都是我们赋予它的。人生是一种体验,而且只是一种体验。它是从混沌乌有到混沌乌有之间的一瞥闪光。世界的意义源于我们心的意义;世界的形状也是源于我们心的形状。读一切心,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心。

乱世也好,治世也好,我们都要不断体验,不断选择。我是谁?我就是这些体验的总和,我就是这些选择的总和。

这本书不能告诉你该如何选择。人心的形状不同,选择怎么会相同,又怎么该相同?它能告诉你的,只是你并不孤独。你的痛苦不孤独,你的迷惘也不孤独,因为早已有它心经历过痛苦和迷惘。不过,那些痛苦和迷惘更加极端,是试炼之火,是熔铸之火。

这些心就像一个个路牌,标识着人心曾经涉过的历程。一代又一代,人心会回到同样的原点,不断地攀爬。不过,路牌只是路牌,到底要走向什么道路,通向什么样的远方,却只能由自己决定,因为每颗心有每颗心的形状。

这本书只是帮你触摸一下心的形状。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74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