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今年四十二岁了。
 
在我二十四岁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想象我四十二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那已经是老的不成样子了。可是不知不觉地,我也到了这个岁数。
 
在内心深处,我觉得我和二十四岁的时候,并没什么真正的变化。当年让我热血沸腾的音乐现在还是让我热血沸腾,当年让我热泪盈眶的小说现在还是让我热泪盈眶,当年让我恐惧的事情现在还是会让我恐惧,过去让我愤怒的事情现在还是会让我愤怒。我总觉得,在我中年的身体里,还是藏着一个激动的、困惑的、腼腆的青年。
 
不过,这种对不变的执念也许正在中年的象征,是一种自我的安慰。
 
不管怎么固执,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些东西永远的消失了。
 
事实上,还是被时间改变了。
 
 
消失的东西似乎主要是未知感。
 
年轻的时候,你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门。你可以推开任何一道门走进去,这似乎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你总要去选择,你总是要推开一扇门走进去。然后你就会越走越远,无论你走得多好,选择得多明智,你也是把其他的门扔到了背后。未来的无限性渐渐地消失。
 
你再也体会不到当年推开那扇属于自己的大门时,那种心中的颤栗感。
 
那种美好的颤栗感。
 
还有感情。人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可以忘我地去爱一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投入感情,同时相信自己这份情感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婚姻往往都经历过青春的奠基,就像热烈的火转变成了温暖的光,燃烧流淌的铜液凝固成了坚固而美好的雕塑。
 
只有走过了那段岁月,才真正知道那段岁月的好。
 
 
跟我们那一代人比起来,这个时代的青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物质层面。现在年轻人的物质消费水平,比我们那个时候高得多。所以,说起不同时代的青春,我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物质。
 
我们都听说过“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比先如何如何”之类的话。这些话对困境中的人有点安慰作用,但本质上来说是胡说八道。还是英国那个约翰逊博士说的比较准:穷是幸福最大的敌人。对青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年轻人欲望比较多,又有交际的需要,有求偶的需要,虚荣心又比较强,没有一定金钱的话,会活的很压抑的。当然也有心理比较强大的人,不在乎这些,但终究是少数。
 
说到虚荣心,顺便说一句,不要轻易指责年轻人的虚荣心,年轻人有虚荣心,往往是自我人格建立的的一个必经阶段。完全没有虚荣心的年轻人恐怕心理往往是有点小问题的。年轻人就是需要上电影院,就是需要去聚餐,就是需要穿比较新潮的衣服。青春期不讲究衣着,难道谢顶大肚子的时候才讲究么?贫穷的青春是被压制的,无法舒展,而且以后往往会对金钱有一种偏激的认识。年轻人喜欢金钱,喜欢物质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人生中毕竟有物质之外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患上了物质上的成功焦虑症,现在看来还把这种焦虑症感染给了新的年轻人。
 
金钱是好的,物质是好的,人应该有现实感,这都不错。但是当这些东西挤压掉了其他事物的时候,它就有了黑暗的色彩。
 
 
就像ayawawa教导的东西,在我看来简直是无法理解。不光我不能理解,放到我年轻的时候,大部分同龄人恐怕也无法理解。爱情成了这么物质化的东西,就是各种指标之间的衡量,那还是爱情么?
 
我知道有些老年人找“老伴儿”的时候很功利,岁数啊,工资啊,健康程度啊,家里有没有儿女啊,有没有负担啊,盘算一遍:嗯,差不多。就在一起搭伴过日子。Ayawawa应该给他们讲课,而不是讲给年轻人。年轻人本来是最有能力付出真爱的一个群体,他们找的不是老伴儿,而是爱人。
 
这种理论本质上是不相信爱情。老年人可以不相信爱情,中年人甚至也可以不相信爱情,可是年轻人怎么能不相信爱情呢?如果连年轻人都不相信爱情,那世上还有爱情么?
 
问题是,ayawawa并不是孤例。这些年来,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有一种物质化倾向。比如现在结婚要求男方家买房子,比如要求男方家庭给彩礼。在我年轻的时候,当然也有这样的事情,但至少在城市里受过教育的阶层而言,并不流行,金钱的色彩要淡得多。
 
我原本以为,在我中年的时候这种风气会绝迹,没想到形近绝迹的是我认为最自然的“裸婚”。
 
在这种变化背后,有一种价值观的变化。中国社会有两种价值观资源,一种是传统的大家庭传统,一种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小家庭价值观。两者各自有一套“责任-权利”界定。现在,年轻人用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把它混合了起来。
 
结婚的时候,他们想起了传统,父母有帮助孩子成家立业的责任,所以要出彩礼钱,出房子首付款。生完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想起了传统,父母有照看孙子的责任,所以要过来带孩子。但是其他时候,他们就想起了西方价值观,父母没有权利干涉小两口的生活,公公婆婆收起指手画脚的那一套!
 
这是刀切萝卜两头占啊。
 
这是耍赖啊。
 
我年轻的时候,是真没想到十八年后,更年轻的一代会这么聪明,发展出这么一套对自己有利的说辞。
 
当然,对此可以有很多解释。房价太贵了,年轻人太穷了,等等等等。但是谁说的结婚了就该有房子?至于年轻人穷,年轻人的父母也不富啊。说到底,就是不自立。你们要像西方青年那样自由,那样摆脱父母的干涉,那么你们至少要拿出他们的自立精神出来。自立怎么能通过撒娇得来呢?
 
所以我想到了第二个词,就是自立。
 
 
自立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女性的自立。
 
这些年,中国女性其他方面的地位有了提高,但是在对自我价值的认定上,我觉得有一个巨大的跌落。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印象中没有多少女性,至少没有多少知识阶层的女性,会认为自己经济能力不如男人,需要男人的金钱赡养。也没有多少女性认为应该回归家庭。
 
但是这些年来,有一种让人不安的倾向,就是认为男性应该赡养家庭,赚钱不是女人的责任。看看天涯的论坛也好,看看微博上一些田园女权大V的言论也好,都有这样的调调。要求男方出彩礼,男方出钱买房子等等,也都折射出这种思维。
 
这种思维不是女性地位的提升,而是大大的跌落。
 
这就等于女性认可自己能力不如男性,认可自己回归家庭,把外面的世界交给男人。这本质上还是“男人征服世界,而女人征服男人”那一套。顺便说一句,那句话本身是一厢情愿的屁话,男人和女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男人都征服世界了,当然也就征服女人了。世界都没你的位置了,你还去征服世界的主人?这句话翻译过来无非是:男人有整个世界,女人则只有男人。
 
当然,这背后有一套逻辑,那就是一个家庭总要照顾孩子呀,总要估计家庭啊,女人照顾了孩子,照顾了家庭,就不能要求她们其他方面了。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说法。
 
中国发展到了现在这个程度,确实面临着一个选择,那就是如何处理两性的分工。我们是要求男性和女性分担照顾家庭的工作,还是认为这是女性的事情?我们是淡化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差异,还是强调男性和女性的分工不同?或者说,我们是选择欧洲的模式,还是变成日本的模式?
 
现在虽然还不能确定,但已经能够看出一些苗头,那就这个社会在鼓励男女之间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在窄化女性的社会空间,在拉大男女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矮化她们的自我认知。
 
现在青年一代有种种的优点,但是这方面在我看来存在一个巨大的退步。
 
 
我能想到的第三个词是善良。
 
我认为现在一代的年轻人要比我们那一代更善良。
 
农村和小城镇的情形我不太清楚,就我在大城市看到的情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温和、最有礼貌,也是最有爱心的一代。
 
二三十年前,年轻人往往是最嚣张最粗暴地一拨人,但是现在似乎老年人取代了这个位置。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和经济环境有关系,也许和整个社会更有秩序有关系。年轻人对社会秩序更加敏感,无论在失序还是在有序上,往往都是最领先的一拨。
 
我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个教师写的,他说自己听说过对年轻人的很多抱怨,比如懒散,自制力差,不踏实等等,但唯独没听说过抱怨他们不善良。
 
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比当年那个时代,我认可这个说法。
 
 
但这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词,就是温顺。
 
也许我的看法不够准确,但是我确实认为,这一代年轻人缺乏棱角。
 
每一代年轻人几乎都是叛逆的,这是荷尔蒙激荡的必然结果。所以你看,每一代中老年人都抱怨世风日下,年轻人不像话。但是这一代年轻人叛逆性可能是最小的,中老年人对此想抱怨他们叛逆,都张不开嘴,就算抱怨也往往不是抱怨他们出去打架,而是抱怨他们窝在家里打游戏。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最能适应现实,最乖顺听话,最少愤怒的一代年轻人。
 
就像我年轻的时候迷恋崔健,我一直觉得到了下一代,一定会有更棒(至少是一样棒)的摇滚歌手,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嘶喊出新的挣扎,新的怒火。我完全没想到二十年后,年轻人听的是不是新一代的崔健,而是这种嘻哈音乐。
 
年轻人应该有的锋芒哪里去了呢?
 
年轻人应该有的对现实的挑战哪里去了呢?
 
这些锋芒和挑战当然可以是幼稚的,但是这些幼稚的挑战是成长后独立思考的起点。而这些东西哪里去了呢?
 
缺乏锋芒的年轻人猛一看是安全的,但我觉得这里有另一种危险。过于乖巧的人也可以乖巧的走向黑暗,过于温顺的人也可以温顺的走向毁灭,而在这个过程里还可以充满自豪感。当然,这也许是我的杞人之虑。
 
我说了这么多,是因为他们让我非常意外。他们身上的优点超出了我当年的预期,而缺点也超出了我当年的预期。当然,我说优点与缺点,无非出自我个人信念的判断。而我的意外,也是因为我对新的一代总是有很大的期许。这种期许,其实也是我对未来的期许。
 
当然,他们不在乎。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46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