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蹭个热点,说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的事儿。

现在好多人都说那个司机可能是故意撞的。这个我看了好几遍视频,觉得确实有点像,但我还是判断不出来,所以没法评论。
我就说说那些乘客。

不少人都在指责那些乘客:为什么这么冷漠?为什么不出来制止?看,把命丢了吧?
当然了,那些乘客要是真知道车下一瞬间就会坠毁,他们肯定会去干预。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安,但没料到真有这么危险。但是,这些人指责的还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他们不去管呢?

 


我觉得,这是因为在咱们中间,介入别人的冲突,或者说插手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儿,是很麻烦,有时候甚至有点危险。

 

我就有一次切身经历。

 

那是在五六年前了。

我去火车站接亲戚,回来的路上就开进了小巷,是条单行线。我开着开着,就看见在拐角的地方有个老人坐在地上,两眼闭着,靠着一面墙,双手耷拉在身边。这个人穿的很干净很体面,肯定不是乞丐。一个不是乞丐的人,大白天的,不太可能用这种姿势坐在路边。我觉得肯定是问题。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停下了车。按理说下车前应该拿手机录一段视频,证明跟我没关系,。但是当时有点紧张,就没想起来,直接走过去了,问他:“您是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啊?”
那个老人就是轻轻摇头,不说话。我估计是说不出话来了。

 

我问:“那你有没有家里人的电话啊?”
他还是摇头。

 

我就没办法了。站在那儿楞了一阵。然后旁边喇叭就开始响了。这是单行线,后面很快就堵了上一连串的车,后面的车一个劲儿按喇叭。我当时没办法,就拨了120,说这里有个老人半昏迷了,你们赶快来救。地点是哪儿哪儿。当时还没有微信,没有共享地址什么的,只能靠头口说。

 

这个时候,喇叭鸣的更厉害了。

我就跟那边说,地址我已经告诉你了。我现在必须得离开这儿,因为引发堵车了。
那边说:那不行。你不能离开。

 

我说:我必须把车开走,不然的话车堵满这条街,你们也开不过来啊。再说,这件事也跟我没关系啊。我只是个过路的。
那边说:你不能走,我告诉你,他死了你要负责!

 

我当时汗就下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能理解人家为什么那么说。人家当然不希望到地方了,周围连个人都没有,就一个老头儿躺在地上,所以才那么说。但是我必须承认,这句话当时给让我吃了一闷棍,脑子有点乱。

 

我车上当时没有行车记录仪,其实就算有了也说不清。我跑去找后面的车,想让他给我作证,但是人家停在我后头的时候,我已经下车走过去了。他能做什么证呢?

 

我挂了电话,就把车开走了。找了个地方停下来,坐在车里想了好一阵,决定还是走回去看看。

 

走回到地方的时候,那个老人已经不见了。打听了一下,说是其他老人看见了,把他家人找来,接他走了。好像吃了速效救心丸,没大事儿了。

 

后来那个亲戚知道这事,在车里说了我好一路:“你管这事儿干嘛?他要是死了你怎么办?你不没事找事么?以后这样的事儿,真不能管!”
我在数落声中,郁闷地开了一路。

 

 

这跟故事里的桥段完全不一样。要是我活在电影电视里,等我回去找的时候,老人身边就会围了一大群人:

“社长!您怎么了?!”

“社长,您没事吧!”

 

社长缓慢地睁开双眼,在人群中扫视了一眼,忽然激动地说:“就是他!就是这个人救了我的命!我们公司就需要你这样优秀的人才!来我们公司做总经理吧!”

我摸着头,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这可真是没想到......”

社长紧紧握着我的手:“再给你一个亿!”

 

或者我活在格林童话里,我开车回到家,一照镜子变帅了:“我靠!这是谁?比吴彦祖还帅?”话刚说完,发现地上有三块金子。

从那以后,我每说一句话就吐出一块金子。

 

可现实中不但没有变帅,没有吐金子,反而给吓得一身冷汗:

“他死了你要负责!”

 

成年人当然知道,北京街头没有那多昏迷的社长,有的只是风险和麻烦。就像这次,要真出事了,我能说清楚自己不需要负责么?如果说不清,我会摊上多大的麻烦?我没法预料。

 

按照咱们这儿的惯例,我下车的一瞬间,就已经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嫌疑的位置了。别人不需要要证明我的不清白,而是我可能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要知道,当时彭宇案已经出来了,人家一句话就可以堵死我的嘴:“不是你撞的,你为啥去管?”

 

就算最后我说清楚了,又会怎么样?最多也就是说一句:对不起,谢谢啊。

 

如果以后还碰到类似的事,我会管么?我想还是会管的,但是会带着更多的小心,更多的戒备,更多的忐忑。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啊。

 

 

牵涉到个人的经历,就容易浮想联翩,扯得就有点远了。

 

但是我确实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很多时候,现实机制并不鼓励大家去主动做什么。

相反,它鼓励大家尽量别做事儿。

 

我看过一条新闻,说是有位外国女士,在北京街头拦车,因为那些车开进非机动车的人行道。她看了就不乐意,把自行车横在那儿拦车:NO!NO!NO!,然后被车主骂了煞笔。照片上那位女士看着有点被骂的灰头土脸。

 

 

倒不是说外国人就比咱们公义心更好,因为我也不清楚外国在这方面是什么样,也许跟咱们这儿也差不多。而且中国也未必就没有这样的人。这个事儿之所以能上新闻,并不一定是中国人没这么干的,而是中国人这么干可能上不了新闻。

 

但是,我还是得说,这么干的人很容易倒霉。
而且,她倒了霉以后也未必能找到给她撑腰的地方。

 

车主骂她了,她能怎么样?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要说骂她,就算那人下车,和她口角,口角完了把她打一顿,又能怎么样?

 

法律并不怎么关心谁对谁错。俩人如果真动手的话,它只关心谁先动的手。如果分不清的话,那就是互殴。责任是一样的。

 

而且,就算对方先动的手,又怎么样?如果不构成轻微伤(比如他只打你两巴掌踢你几脚,你的肋骨没有被打断,牙齿没有掉等等,那就不算轻微伤)的话,只能调解。其间你肯定会听到无数的片儿汤话,“一个巴掌拍不响”,“退一步海阔天空”blahblah。对方不搭理调解的话,你只能走诉讼程序申请民事赔偿,你折腾好长时间,也不一定能拿到什么。

 

那她为什么还要拦车呢?“你不没事找事么?”

 

 

不要说对方占个人行道,就算对方真地直接在伤害你个体,你反抗的时候也要冒很大风险。正当防卫的要求极为严格,很多时候根本难以操作。连官媒都在说:面对侵害的时候,不要指望每个人都有黄飞鸿的身手,能掌控局面。

 

重结果,轻原因;重“和谐”,轻正义;重管理,轻自救。这些东西是会磨损人性的,而人性本来就很容易被磨损。

 

就算所有的报纸所有的媒体都在呼吁大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热心积极的人。我们可能也会在现实中做一个消极的人,一个不管闲事的人,甚至一个不知道该如何自救的人。

 

我四十二岁,我确实亲眼见到了中国在很多方面的进步,甚至包括在道德水准方面的提升,但是有一件事儿还是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那就是一个较真的人很难生存得好,一个勇敢的人也很难生存得好。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70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