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D&G辱华这件事儿慢慢也消停下来了。
抵制它当然是对的。我衣柜里就一件D&G的衣服都没有,倒是有不少H&M的。这样说起来,我先知先觉,已经默默抵制它四十来年了。真正的爱国者,不当如是乎?
对了,H&M没有辱过华吧?我记得没有。
对,H&M和优衣库都没有辱过华。
我模糊记得前两年优衣库出过事,上过热搜,但原因是什么我看完视频就忘记了。
不过从D&G这个事儿,让我联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02
我出生在河南,生活在北京。
这一句话就能证明,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我在2003年来到北京。那个时候北京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比现在要严重得多。
我记得有一次在超市里看见一个北京大妈跟人吵架。
吵到后来有点想不出词儿了,不知道怎么骂才能最大程度地杀伤对方,就反复说:
你这臭外地人!臭外地人!
然后就进入循环播放模式,“臭外地人!臭外地人!”
在这些臭外地人里头,口碑最坏的就是河南人。当时,连作伴的东北人都没有。
在那些年里,我对一句话都有点敏感了。
这句话就是:“当然,你还是不错的。”因为一旦说这句话,下面就是骂河南人了。
我有一次和朋友吃饭,有位朋友就用这句话开头,然后骂了半个多小时的河南人。
说到最后,他用这种场合下必然要说的一句话来结尾:“当然,你看着就一点都不像河南人。”
豪爽地送了我一张“不像卡”。
这两年好像好一点了。我觉得好一点,可能有个原因就是东北人挺身而出,替我们河南人分散了一些火力。
但我媳妇是东北人。所以情况说好也没好到哪里去。
去年,美团招聘的时候就出过一个新闻。招聘人员列出如下了五条原则:
我是黄泛区的,我媳妇是东北的,看过中医,我读过研究生,买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大众的宝来。
所以,这个歧视差不多是给我们家量身打造的。
03
那么我生气不生气呢?
听别人说了几十分钟的“河南人偷井盖子”“河南人耍小心眼”“河南人奸懒馋滑坏”,最后领一张“不像卡”,还是有点生气的。
但是岁数越大,我好像越不怎么生气了。这当然一方面是有点麻木了,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我对刻板印象以及歧视,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歧视和偏见?
其实这是因为人的认知本身就是有偏见的。
世界太复杂了,东西太多样了,但是我们的见识是有限的,我们大脑的脑细胞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很全面的认识每一样东西,那怎么办呢?
就要简化。
就要抽取一些信息,忽略掉其他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给这个东西贴上一个标签。以后再碰到这个东西,我们脑子就跳出这个标签。
人类就是这样认识周围的事物的。
比如说,我脑子里会贴标签:
这是兔子,红眼睛,吃萝卜;
那是猪,胖胖的,可以吃;
那是微博,上头骂我的都是坏蛋。
这个认知的过程也就是分类、总结、贴标签的过程。
这里面就会有偏见,比如兔子可能也有不吃萝卜的呀,猪也有瘦的呀,骂我的人里头也有后来向我道歉的呀。所以,我总结的并不科学。
但是人类的认知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生活,大多数时候不需要特别精确。
不科学就不科学呗,偏见就偏见呗。持偏见者不一定会受什么影响,而津津计较于消除偏见的人,却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而认知精确了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回报。
说多了我们还觉得他是杠精。
04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效率问题。
我们的认知不是为了精确,而往往是为了有效率的对付这个世界。
这就有点像学历。
我看过记者采访罗永浩的一段视频。
他说,以前觉得招聘看学历是很蠢的事儿,有能力的人一定要有学历么?后来自己开公司,才意识到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有能力的人当然可能没学历,但是一个企业要去把这些人筛选甄别出来,成本非常高。
用学历来做个过滤器,其实就是节省了很多的招聘成本。这个成本远远比漏掉一些人才更重要。
这个过滤器当然不精确,但招聘为什么要精确呢?
那有本事没学历的人,岂不是要受很多委屈?岂不是很不公平?
是不公平啊。可是开公司的人为什么要替你考虑公平不公平呢?
招聘是这样,认知也是这样。
比方说,兔子看见像陷阱一样的地面,就会绕过去。
有个热爱科学的兔子说:不!这个世界上有黑天鹅,有白乌鸦,说明我们的认知是不科学的。看上去像陷阱的地面,可能只是泥土的一种偶然排列。世界这么大,我要去试试。
或者兔子看见有人来了,就呼啦呼啦都跑了。这个热爱科学的兔子说:不!人是多样性的一种存在,既有猎人,也有兔子之友。我们不试一试,怎么能给人随便扣帽子呢?人类这么多,我要去试试。
结果怎么样呢?当然这样的兔子就绝种了嘛。
所以说,贴标签也好,刻板偏见也好,就它们的来源来说,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心中有没有对某类人群有过某种刻板偏见?
只要你还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你就一定会有。
05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说歧视是对的。
歧视当然是不对的。刻板偏见也是不对的。这个就像人类的很多逻辑错误一样,虽然是人类的认知本能,但错的终究还是错的。
但是怎么去克服这种认知偏见呢?
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接触范围。
你看我们的认知偏见是怎么来的。
比如你碰到河南人,你脑子里闪过的念头可能以前听说过的几条跟河南人有关的信息:
XX年X月X日,河南籍无业人员王小二,趁夜晚无人偷窃朝阳区井盖子,被群众当场拿获;
XX年X月X日,河南籍白领张老三搞阴谋诡计,推功揽过,被同事群殴。
你能从中提取出什么信息呢?当然就是对河南人不好的印象了。
上个图你看看:
但是如果你在河南生活了十年,接触了大量的本地人,你就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几条信息来提取结论。当然也有可能你还是对河南人印象不好,但至少你的看法会细腻很多。
人对一个事物接触得越多,越会体会到对方的复杂,认知标签就会越精细,越不容易产生笼统的偏见。而这种精细化带来的回报就越多。
比如我们提到马,就是马。而蒙古人对马有上百个特有名词。这样他们对马的偏见和误判就会少得多。但是蒙古人对北极熊肯定就不会这么仔细的区分和鉴定。
接触不多,没有必要嘛。
06
再有一个真的就只能靠文明化的舆论压力了。
如果社会比较文明,对歧视的言论压力比较大,大家就算心里头有这个想法,也不太敢随便说出口。
“不太敢随便说出口”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不说出口,大家就缺少对这种偏见的互相激励,互相加强,不容易形成一个充满歧视的舆论场。
但是这个是有副作用的。因为这是一种政治正确。政治正确虽然抑制了一些偏见,但是它也导致了思想的僵化。社会上有大量不能说出口的想法,这个会带来一些危险。
我们现在习惯于嘲笑西方的白左,说他们是政治正确的白莲花。其实白左做的,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大家现在看到D&G这样的言论,很生气。但在白左兴起之前,这种言论根本就不叫个事儿。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位知识分子在美国南方旅游,连个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人家酒店不愿意接待咱们这些黄皮猪呢。很多歧视,就是从六十年代开始,被白左们一点一点板回来的。
再反观我们,我们平时说的“日本鬼子”“高丽棒子”“黑鬼”“阿三”,真的在网上都习以为常了,拿出去也个个都是辱X。甚至连春晚有的节目都辱了对方而不自知。当然,我不是说D&G的low逼言论不该被抵制,因为事情一码归一码,不能互相抵消。
很多人骂白左,但作为一个被发过“不像卡”的河南人,我就一直不忍心骂他们。
他们做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实验,虽然我们觉得有点过头,似乎不太符合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但那也是因为他们的环境比较安定,容许他们做这种奢侈的实验,去矫正人类的认知本能。
想想那只热爱科学的兔子,白左们以后会不会放弃这个实验,谁知道呢?
不过真到了那一天,很可能就意味着世界环境已经恶化了,恶化到了人类负担不起这么奢侈的实验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