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书,基本都是在年轻时候读到的。要是到了四十来岁,读了一本书,忽然就三观颠覆,脱胎换骨,那这个人前四十年多半过得有点问题。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差不多都是九十年代初读的。在读这些书此之前,我是个纯得能掐出水的少年。
我当时甚至像《围城》里的范小姐一样,专门有个小本本,里头抄了不少名言: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让我不寒而栗。
 
那个时候的书也纯得一掐一兜水:普希金不乱搞,一心跟反动势力作斗争;牛顿不炼金,安安静静地煮怀表;高尔基真的是革命海燕,郭老也真的是铁骨铮铮。整个世界一篇光明。
光明之中,大家都很激动,就连比较另类异端的书,也都充满宏大叙事,书名都是“共和国启示录”,“神圣忧思录”。所有人好像都在高八度说话,开口之前有一种“啊”一声的冲动。正因如此,王朔的小说横空出世,才会让大家目瞪口呆。现在的孩子对此可能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过我中学时代没有读过王朔,只读过家里的《鲁迅全集》,那是对我的第一次冲击。鲁迅的世界复杂黝黯,黝黯到了能颠覆眼前光明的地步:孤独出关的老子、抉心自食的狂人、被冰团住的火,以及和人无休无止的笔战诮骂,都让我震动莫名。就连鲁迅骂陈西滢骂高长虹他们的俏皮话,也给我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有点像现在听郭德纲损于谦的感觉。
 
不过,鲁迅终究还是太峭刻太阴郁了,超过我当时心智能理解的程度。所以他给我的是一种不明所以的震动,感受到了力量,却不知道那种力量源自的方向。
 
真正对我三观有彻底颠覆性的书,是三联书社出版的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叫《真与爱》,里面收录了罗素的十几篇文章。
从这一刻起,罗素成了我心中的指路明灯。
回过头来想,我的具体观点后来有很大变化,但我的思维倾向确实是由这本书奠定的基础。
 
02
 
罗素对我影响,没有第二个作家能比得上。
谈起健全的常识来,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谈起自由和趣味来,也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谈起谨慎的怀疑主义来,也没有人谈得比他更好。
他能用温和幽默的文笔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之前读的那些高八度嗓门的文章,跟他比起来,就像一片牛棚猪圈里的咆哮。
 
他的很多观点,我读的时候有惊世骇俗之感,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常识。但也有不少观点,就算放到现在网上也是会引发争议的。
比如他极端厌恶民族主义。他说:“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一战爆发以后,他不去参战而去反战,有个老太太很生气地对他说:“别的小伙子都为了保卫文明穿上军装打仗去了,你就不惭愧么?”罗素回答说:“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这个故事有可能是杜撰的,但是那种话确实像是出自罗素之口)
他还说过两句让我深受触动的话,一句是:“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还有一句话是:“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
 
读完《真与爱》,我努力搜集所有关于罗素的书。结果有一大半我看不懂,就像《数理哲学导论》,我看了好几天也完全没明白它在说什么。但是所有能读懂的书,我都读了,可以说罗勋爵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下功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素是我心中的偶像,甚至超过了崔健。
二十来年过去了,如今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我心中,他依旧伟大,但那种伟大多少显得有点褪色。
 
03
 
两次大战就像一座鸿沟,把欧洲人的精神思想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素已经四十多岁了,思维方式差不多定型了,所以他本质上是属于战前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后来的萨特、加缪他们,精神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罗素对意识形态完全无感。他觉得这些东西既烦人又无用。罗素跟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骨子里深信大家只要心平气和讲道理,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然,如果人人都是罗素这样的人,世界上也许真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问题是并非人人都是罗素,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罗素。就像要是人人都是活雷锋,一大二公,也许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也不一定,可惜大家不都是活雷锋。
罗素对人心的复杂和黑暗缺少足够的体知。理论上他是知道的,体验上他是无感的。对比一下罗素和鲁迅的书,就会发现其间的不同。
 
奥威尔曾经嘲笑过威尔斯,说他是那种过于理性的好心人,“总是一副对人们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而感到恼怒和讶然的神气”,(这句话有点长,读的时候ya要注意换口气)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拿来形容罗素。罗素和威尔斯一样,都属于漂流到黑暗时代的旧人。他无法像奥威尔那样理解这个黑暗时代。
 
奥威尔说:人的天性里就需要鲜血、需要旗帜、需要口号、需要为之献身的某种东西。而罗素是最痛恨献血,最痛恨旗帜,最痛恨口号和献身的。
而他的痛恨,不是像奥威尔那样出于了解后的恐惧,而是出于无感后的困惑。
 
04
 
罗素始终不能理解这个极端的年代。他谈起国际大势来,比张召忠教授都颇有不如。比如他说二战后法国会遏止德国的复兴,澳大利亚将抵制日本的重建,苏联将全面入侵西欧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预言都错得离谱。
至于罗素提倡的所谓“基尔特社会主义”,基本就是把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捏在一起,要搞出一个完美世界。现在看也是一片胡思乱想。而罗素偏偏对这个话题写个没完,活像一头英国唐僧。连我这样的粉丝看多了都受不了。
他翻来覆去地教导:要保持理性,不要迷信,不要冲动,不要仇恨,要有爱,要有知识。
这些话对不对?
都对啊。
 
但问题是:当一个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理性的人应该怎么做?
饥饿的人是无法理性的,绝望的人是无法理性的,走投无路的人也是无法理性的。罗素无法真正理解饥饿的人、绝望的人、走投无路的人。其中的原因也简单,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碰到过这样的人。
我觉得这也是自由主义者普遍存在的一个软肋。他们不理解饥饿的人,不理解走投无路的人,更不理解人们对口号和旗帜的渴望。
他们要求所有人都讲理,都心平气和。但碰到人家不想讲理的时候,你怎么办?
要是大家就是要仇恨,就是要冲动,你怎么办?
要是你叨叨叨地说,人家上去就给你一嘴巴,周围的人还都喊好,你怎么办?
罗素他们毫无办法,只能说:那你们也是错的!
人家要是再上去一个嘴巴呢?
最多仨嘴巴,罗素他们就消停了。
 
所以说,罗素这样的自由主义者在合适环境里,可以发展壮大,但是在历史的动荡关头,他们满足不了大家的心理需求。
那些走投无路的人,那些渴望鲜血与旗帜的人,会把他们推到一边。
这是历史上一再发生的事情。
即便到时光境迁之后,他们被证明是对的,那又能怎么样?
 
05
 
罗素反对一战。反对战争当然对,反对一战尤其对。但如果英国人真听从罗素的劝告了呢?他们集体拒绝参军,威廉皇帝的军队占领了英伦三岛,那又是罗素想要的结果么?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文明”,听上去很酷,但这话终究默认了文明需要保卫。
 
所以罗素经常自相矛盾。
有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文明需要保卫,所以忽然跳出来呼吁用核武器进攻苏联,趁它没反应过来,一下子把它整住。
这是发疯啊。
 
过一阵子他也意识到这是发疯,忽然又改嘴,调转枪口,控诉美国破坏世界和平。人家问:你以前不是说要先发制人,核平苏联么?
罗素说:我没说过。
人家把当年的发言记录拿出来,罗素耍赖说:哎呀,我那是随便说说的。
 
不过这件事倒也符合罗素的为人。他自己不就说过“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吗?一个会大尺度修改自己观点的罗素,其实倒是不失怀疑主义者的本色。
 
06
 
但是罗素还是伟大的。
很多自由主义者都把罗素奉为圭臬,甚至包括当年的连岳。但是我觉得,这些人的观点,罗素自己听了都会觉得反对,认为过于轻佻浮夸。
罗素是个自由主义者,但他不是能轻易模仿的自由主义者。
 
就像罗素说的这句:“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就很容易被当成犬儒者的遁词。
但是关于罗素还有一个故事。他和怀特海合写了一本书,叫《数学原理》。那是一本巨牛的书,原版有4500页。罗素写这本书,是为了把数学和逻辑学整合起来,为数学找到一个真正基础。最后这个巨牛逼的书出版了。总共卖了320本。四十年里读完这本书的人,据罗素自己说在全世界有6个。
而为了这本书,罗素写了整整十年,差不多每天写八个小时,写得罗素几次认真考虑自杀。
整本书大致是这个样子的,要不要买本尝尝?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能毫无负担的说出:“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因为他心中有些东西比俗人的信仰更耀眼,更坚固。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大家》,略有删改。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47篇文章 6天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