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过年这两天,我看了电影《刺杀小说家》。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双雪涛。双雪涛的小说我基本都读过,有几篇我相当喜欢,比如《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光明堂》都很好。至于《刺杀小说家》,在双雪涛的作品里,也就是中等水平。人物对话不太自然,有点翻译腔。而且不知道怎么回事,整篇小说给人一种国产村上春树的感觉,跟他后来的小说很不一样。我不知道双雪涛什么时候写的这篇小说,但我怀疑属于过渡期作品。
 
不过这篇小说的气象还是好的,尤其是结尾,写的干净利落。在漫天红雾中,小橘子唇边的叶子吹出了血,红衣人提着头颅来到赤发鬼面前,隐隐有一点鲁迅《眉间尺》的影子。
 
至于电影《刺杀小说家》,就完全是另一个感觉。
电影和小说好像是反着的。小说里失败的地方,电影处理得比较成功;而小说里成功之处,电影又处理得很失败。
 
当然,首先我要声明一点,电影不像很多人评论的那么差。豆瓣里打7分,似乎也偏低了,要让我说话,7.5分左右还是有的。
 
《刺杀小说家》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它对“云中城”的处理就很好。
小说里的京城,虽然也是残酷荒凉之地,但是面目模糊,无法调动读者的真实感受。但电影里的“云中城”,就弥漫着一股血腥妖异之气。人群高喊着“烛龙升,白翰落”,在巨大的赤发人偶引领下,舞刀弄枪地攻击邻居,天空中还有灯笼式的飞龙,一切都给人原始野蛮的癫狂感。我相当喜欢这一段。
 
攻打白翰坊
 
小说家这个形象处理得也不错,既执着又落寞,显得有血有肉。原著里的小说家是个推进情节的概念人,电影把他改动得更有现实感。
 
02
 
但是电影中的失败之处也很多。
小说很短,要拍成两小时的电影,当然要填充很多内容。但是这些填充的部分真的很成问题。
 
比如说赤发鬼的现实对应物——阿拉丁公司的老板,这个角色就莫名其妙。
按照双雪涛的说法,赤发鬼象征“社会里邪恶的部分”,你可以把他理解为人性之恶,可以把他理解为现代文明的黑暗面,也可以把他理解成别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虚的隐喻。在小说世界里,赤发鬼身躯庞大、控天驭地、操纵一切,是个神级的存在。
 
可在现实世界里,阿拉丁公司并没有显得怎么厉害,坏虽然坏,但好像也就是黑心煤老板那个水平的坏。别看涉及的领域庞大,一个警察就能把大佬拷走。邪恶在人间混的也太惨了。当然了,国情不同。在咱们这儿,不能把阿拉丁公司描写得跟《生化危机》里的雨伞公司那样。这一点我能理解。但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虚写,就像小说一样,把阿拉丁公司和大佬都弄得影影绰绰,虚实难测,这样也比现在这种要合理一些。
 
而且电影里有不少细节不太合乎逻辑,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就拿那位小说家来说,阿拉丁公司为什么不给他一笔钱让他写点别的?
啪,拍一千万块钱在桌子上:别写什么云中城了!拿上一千万,给爷写个窝囊女婿的故事:丈母娘跟经理求情给穷女婿安排工作,女婿一来报道经理当场吓尿!就写这个!
 
“那种窝囊女婿的小说能写么?”
 
这么做当然未必成功,但杀人之前至少要试一试吧?说不定小说家真就写窝囊女婿吓尿经理了呢?
可在电影里,小说家很惭愧自己一直啃老,却从来没提过有人给钱的事儿。
 
再说了,这么一位面色苍白的小说家,要杀他容易得很。杨幂过去一个窝心脚,踹死他就完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儿找雷佳音?就因为他能梦到云中城?可是电影里并没有交代这有什么关联啊。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人贩子那一段。
雷佳音把人贩子打翻在地,扑到他身上:说!我的女儿在哪儿?不然我掐死你!掐死你!
那个人贩子说:啊啊….啊…..对不起大哥,我把你女儿弄死了,可我真不是故意的啊!
我当时就觉得人贩子真太老实了。
 
一个当爹的,眼都红了,掐住脖子问女儿在哪儿,换上我,编瞎话也得编一套啊:我把孩子卖到云南昭通了,大哥你放开我,我这就带你去找!
居然说把孩子弄死了,不是故意的.....
难道他以为雷佳音听了这话,就会松开手:原来你不是故意的啊?不是故意的就好。可不能故意杀孩子…..
这个智商就别从事犯罪活动了。
 
像这样不合逻辑的小细节,单独拿出来看的话也许无碍大局,但堆积在一起,就会让人有不可信的感觉。
 
03
 
但电影真正的问题还是在结尾。在最后半个小时,它的剧情崩塌掉了。
 
一开始还好,赤发鬼的出现还是有点惊艳的,确实很像原始的野蛮之神。
 
 
但问题是怎么干掉他?空文和小橘子太弱小了,而赤发鬼太强大了。他们是草芥,而赤发鬼是巨神。
在这悬而未决的时刻,小说家受伤昏迷。雷佳音接过了小说。他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抱着加特林上场了,大喊一声:我代表月亮消灭你!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恶劣的一种结尾。
 
有人说这是天马行空的幽默,可我实在没看出这有什么幽默之处。2020年的一个壮汉在屏幕上大喊“代表月亮消灭你”,这就跟退休干部在老干体诗歌里用“给力”“奥利给”这样的词儿一样,给人一种强行幽默的尴尬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怎么就忽然冒出来一个加特林机枪?
 
有的网友解释说,这也是符合逻辑的。雷佳音是个粗人嘛,他接手小说以后,觉得用加特林消灭赤发鬼是最简单的办法嘛,所以就出来加特林了。
胡扯。
 
如果只是要把赤发鬼写死,最简单的办法根本不是什么加特林。雷佳音拿起键盘:“赤发鬼刚要伸手掐死空文,忽然觉得心口一阵绞痛:啊啊,不好!他伸手想掏速效救心丸,但已经来不及了。赤发鬼痛苦地呻吟两声,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这不就完了么?要什么加特林?
 
不想心脏病发作,那脑梗也可以,原地爆炸也可以,哪怕放个屁把自己臭死也可以,哪条不比加特林简单?
 
那为什么不能这么写?说到底,无非是为了维持“云中城时空”的逻辑性。这是个虚拟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之所以有现实般的力量,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设定,符合自己的逻辑。你要像对待真实世界一样对待它,它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忽发心脏病不符合这个时空的逻辑;可加特林同样不符合这个时空的逻辑。
一个荒蛮原始的云中城,容不下雷佳音的加特林。你硬塞进去一个加特林,故事就变成了闹剧。
你让雷佳音抱着加特林出来,大喊一声“我代表月亮消灭你”,观众可能会笑(虽然我在电影院没有听到),但笑完之后还是会鄙视你。
 
再比如说电影的最后一幕,雷佳音推门出来,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小橘子,然后他嘴一咧,动情地唱起那首童谣。不知道看了个结尾,有没有观众会掉眼泪?可能也有吧。但我总觉得,就算有人当时掉了眼泪,出门以后,冷风一吹,脑子一清醒,鸡皮疙瘩一起,还是会鄙视这个结尾。
 
04
 
电影结尾的崩塌,跟它面临的困境有关。
赤发鬼太强大了,空文他们太弱小了,导演很难找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可信办法,来杀死赤发鬼,所以只能出现机械降神。
而电影把这种机械降神称为“相信”。
 
《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有个主打金句:只要相信,就能实现。
据说这是信念的力量。
 
其实这不光是《刺杀小说家》的主题,也是无数好莱坞电影的主题:敌我力量极端悬殊的时候,正义一方坚持信念,结果最后一刻剧情反转,正义战胜了邪恶,从而凸显了信念的力量。
实际上,这不是信念的力量,这是开挂的力量。
 
相信凭什么会实现?
信念凭什么会获胜?
这就像问:凭什么会出现加特林?凭什么拔掉小刀,赤发鬼就会死?
 
“只要相信,就会实现”,或者“信念必胜、正义必胜”,都是谎言。这跟于丹老师的鸡汤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正义可以被击败,勇气可以被摧毁;你可以满怀信念,然后被庞大的力量压为齑粉。
如果正义必胜,那么你是相信正义呢,抑或其实是在相信正义的幌子下相信胜利呢?
 
真正的信念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对某件事有信念,是因为他相信这件事本身是正确的。
他知道自己可能会失败,但即使失败,他还是选择去做,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是正确的;他知道自己相信的事情可能无法实现,但即使无法实现,他还是选择相信,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是正确的。
这才是信念的力量。
 
没有奇迹,没有开挂,没有加特林,没有代表月亮,赤发鬼的额头也没有小刀。空文的信念没有给他必胜的力量。你可以拼了命地相信一个东西,但它就是不会实现。
真实太残酷了,所以很少有导演或者作家会服从真实。但是他们又没有办法符合逻辑的找到一条出路,所以只能翻转,只能开挂,只能千篇一律地用这种办法让信念必胜。但实际上,在开挂的那一刻,就说明了信念不是必胜的。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苛责《刺杀小说家》,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讲故事的。故事不断地讲述奇迹,最后让奇迹成了惯例,而真实反而成了故事里的奇迹。但是,这样的开挂故事真的是很没有说服力。它也无法告诉我们关于信念的真相。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刘慈欣的《三体》。《三体》不管有多少缺陷,它确实遵循了逻辑的原则,没有给信念随便开挂。信念只是信念,不多,也不少。它的本质是《刺杀小说家》主题的反面:即便无法实现,我也选择相信。
 
这句话很沉重,也很残酷,我们不太能接受,所以全世界的编剧和导演们,都喜欢用奇迹来安慰我们。这让我们温暖,也让我们轻佻。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关于信念的真相,就就像马太福音里所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47篇文章 6天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