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两天写了一篇看王朔的新书,感觉汉武帝被李东宝夺了舍,谈了一下王朔的新书,今天再谈谈王朔,顺便再说说王小波、崔健。
 

01

谈王朔新书的那篇文章,我原本以为读者会很感兴趣,后来发现并非如此,阅读量和留言数都偏低。但是在我的朋友圈里,它的转发量却比往常高得多。

说明什么?

说明关注王朔的,大都是我们这些中年人呗。

对于70后的很多读书人来说,大陆文化界里面有三个人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崔健、王朔和王小波。而这三个人碰巧都是北京人。

先说王朔。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王朔小说里校园里非常流行。图书馆里四卷本的《王朔文集》都被大家翻烂了,书边被摸得黑如锅底。读完以后,我真是大受震撼:小说居然可以这么写!太牛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感受,因为这里有时代背景的因素。

王朔横空出世之前,作家普遍喜欢宏大叙事,书名都是什么“共和国启示录”、“燕赵悲歌”、“神圣忧思录”。调门一起就高,开口之前好像有“啊”一声的冲动。就算当时的先锋文学,也都是标着劲儿往深刻里整:启蒙、寻根、忧患…..满脸苦大仇深,一个比一个正经。这个时候忽然出来一个王朔,满嘴痞里痞气的俏皮话,把那些宏大叙事的家伙统统打成装逼犯。这种冲击力非常巨大,夸张点说,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看待世界的角度。

80年代,作者们普遍喜欢宏大叙事;90年代,作者们渐渐厌弃宏大叙事,这种变化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王朔确实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王朔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的文学偶像。

但是,王朔的这个地位是时代造成的。有些作家的了不起,是基于作品本身。比如《红楼梦》。晚一百年写出来还是早一百年写出来,它都是《红楼梦》。但有些作家就需要踩上时间的点儿。就像薄伽丘的《十日谈》,放在十四世纪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它才是一代名著。要是晚个两百年出来,恐怕都很难走出意大利。

王朔就像薄伽丘一样,他的意义被时代放大了。如果晚上十年二十年,他依旧会是个优秀的作者,但绝不会成为现象级的大家。

就拿王朔的小说来说,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顽主》、《你不是一个俗人》那几个中短篇。它们有明确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虚伪、矫饰、假深沉、不说人话。王朔一剑刺去,敌人轰然坍塌。

他后来写的小说,比如《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水平更高,技巧更圆熟。但我觉得并不特别重要。他失去了明确的敌人,开始描写自我的青春成长之类的话题。这种话题别的作家也能写,写的未必比他差。

我相信,未来的文学史一定会提到王朔。但是,他的重要性不是文学性的,而是时代性的。在宏大叙事的时代,他用《顽主》《你不是一个俗人》这样的小说,颠覆了虚伪矫饰的文风。王朔在一个重要的时刻说出了重要的话,所以他非常重要。至于他描写青春的疼痛,描写成长的感悟,相对而言就没什么了不起。还不错的小说而已。

02

王朔挑战的那个时代消失了。那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王朔的小说,是什么感受呢?

我最近重读了几篇,我的感觉是:相当不错,有些地方甚至很迷人,但是离“伟大”二字相去甚远。

王朔可能对此是有压力的。

一个作家,不是由于作品,而是由于时代,被推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可能都会有压力吧。所以王朔才一心想要憋个大的,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位置。他当年说自己憋的这个作品“一不留神就是《红楼梦》,最不济也是个《飘》”,我觉得并不是开玩笑,应该是真的有这种雄心。或者像他说的,“那帮傻逼跟我臭来劲儿多长时间了,有本事你们拿出作品来,哥哥拿出来了。”说到底还是要证明自己。

当然,我这篇文章说的统统都是个人感觉,王朔老师自己的真实想法未必如此,只能说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03

王小波的情况完全不同。

我始终认为,王小波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文学性相对是次要的。王小波太干净了。他就像一团阳光,温和,幽默,爱智,善良。想到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物,就会让人感到一种温暖。

夸张点说,他就像是上帝赠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礼物。

我并不认为王小波的小说是顶级的,也不认为王小波的杂文有多么睿智和深刻,但是他透过文字,流淌出的那种温情和善意,却让我非常着迷。可以说,每次读王小波的书都会让人心情愉快。

他告诉我们:人可以这么干净、这么有趣的活着。

我觉得是王小波最主要的意义。

 

03

再说崔健。

崔健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一把刀子》里的那把刀子,有种一往无前的力量感。

某种程度上来说,崔健的地位也是时代放大的。他的那首《一无所有》就像《顽主》一样,也是在重要的时间点上说出了重要的话。但是崔健后来不断用作品来证明自己。哪怕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再来听崔健的歌曲,还是会被那种力量所激荡。这是他和王朔完全不同的地方。
 


这张专辑确实有被时代放大的效果

说到力量感,这里还要多说几句。我觉得崔健和王朔对力量的感知也是不同的。

崔健和王朔都是北京的大院子弟,但是精神世界并不一样。我觉得王朔本质上是“慕强”的。从他自认是“军迷”这点上就能看出一二。王朔的作品里往往流露出一种独断式的霸气,这种霸气对有些读者吸引力,觉得这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范儿”。我对此其实相当排斥。

打个比方,我觉得自己要是跟王小波交谈,会相当放松;但是要是王朔交流,就会有点心虚,生怕自己显得笨了,或者哪个观点不对了,哪个反应露怯了,王朔老师就会把我归为“傻叉”一类。

王小波看人是平视的,而王朔并不是。网上有位褚明宇老师,也是北京人,他就热衷于鉴定“上等人”和“下等人”,你一不留神犯了某个忌,哪个举动不对头,就会被化划成“下等人”。我觉得王朔老师身上似乎也有这样的痕迹。

据说王朔本人性格温和善良,甚至有点腼腆。我完全相信这一点。但是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一个腼腆善良的人依旧可以在精神上是霸道的、强横的。所以网上有很多人管王朔叫“朔爷”,你能想象谁管王小波叫“波爷”吗?

这样的精神世界天然带有“慕强”的倾向。根据我的观察,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蔑视比自己差劲的东西,那他也就很容易仰慕比自己强大的东西,除非这个人狂妄到了极点。而我并不认为王朔老师有这么狂。

但是,王朔老师毕竟是难得一见的聪明人,他对此多少有所反省。就像他是军迷,但是他也会在《你不是一个俗人》里,讽刺那些军迷;他是有点鄙视软弱者的,但是在《许爷》里,他又能设身处地站在软弱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是他聪明的地方。

但是,人的反思永远拗不过人的本能。

说回到崔健,崔健是“慕强”的反面。他对强大的东西有一种对抗感。面对比他更强大的事物,他双目平视,并无畏怯,更无仰慕。我觉得这是崔健身上那种力量感的源泉。

所以,别看王朔评论起事物来显得更霸气,但我始终觉得王朔是柔软的,而崔健是坚硬的。
 

04

把王朔、王小波、崔健三个人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我觉得王朔的精神世界可能是最弱的一个。

套用以赛亚柏林的说法,崔健是个刺猬型的人物。他始终牢牢盯着一件事: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关系。他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是围绕这个主题,一往无前,至死方休。这就像一个坚硬的内核,撑起了崔健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的精神世界更加柔和,但也更富韧劲。他追求的是自由而知性的生活,让内心让丰富,让一切更有趣。

而王朔老师在作品里展现的精神世界相当含糊。就像他最近的那部《起初.纪年》,里面有历史,有佛教,有道教,有认识论和心理学,但所有的东西表现得都很敷泛,更像是一种炫学,而不是精神世界的强烈追求。在我看来,王朔老师可能并不特别关心什么东西,也没有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他真正关心的是怎么写出“伟大”的书,省的“那帮傻逼跟我臭来劲儿”。

但是,“伟大”从来都是结果,而不是目标。就像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想的是自我表达,而不是“我要写一部伟大的书”。要是曹雪芹对“伟大”想的太多,反而就不知道该怎么落笔了。
 

05

我并不是要贬低王朔。实际上,王朔是非常聪明的人,我觉得要单论聪明劲儿,应该是超过王小波和崔健的。而且,他也确实有才华,虽然可能没到崇拜者们设想的程度。

我这么评论王朔老师,是把他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去评论,所以才会有种种不敬之词。就像我拿他和王小波、崔健做比较,换上一般人,可能比都没法比吧。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觉得崔健就像一把刀,王小波就像一束光,而王朔就没这么抽象,他就是一个正常的牛人。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47篇文章 1天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