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一段我看到一篇文章《工作4年,我的收入被父母的退休金倒挂了》。作者发现自己天天吭哧吭哧干活,挣的钱还没有爹妈的退休金高,年轻人成了家庭收入中的“弱势群体”。
从理智上说,我当然知道这样的事情完全可能;但是在第一反应上,还是多少有点吃惊,因为这完全背离我个人的生活经验。
我的收入什么时候超过父母的呢?
在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
当然,这跟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但根据个人观察,至少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来说,我这种情况并非特例,周围很多人都是如此。
那么回过头来看,那种情况更正常呢?其实还是“工作四年被父母倒挂”更正常些。一参加工作收入就超越父母,那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在那个年代,互联网革命刚刚起步,全球化经济气势如虹,我记得当时有本畅销书的名字叫《世界是平的》。这就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乐观精神。至于国内的情形,就更加明显。我年轻的时候,整个社会比现在要穷得多,但是经济增长快得惊人。下面这张图面就能说明一切:
我年轻的时候,中国每年GDP增长率没有低于8%过。在2007年,甚至达到了骇人的14.2%。为什么当然会有如此惊人的增长率呢?当然跟起点低有直接关系。积累已久的潜力短时间内爆发出来,财富出现了大规模的井喷。
在这种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年轻人机会也就比较多,而中老年人相比之下就比较吃亏。所以我才能靠着学历和岁数,一参加工作就拿到比爹妈更高的工资。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潜意识里总是更重视个人努力,相信“天道酬勤”;我们更相信“卷”的价值,对“躺平”有种隐隐的鄙视;我们普遍更加重视机会,而不太重视经济安全。虽然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是从概率上来说,我相信确实存在这个趋势。
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我们不属于“安全偏好型”的那一类。
02
但是,时代变了。那段奇特的窗口期过去了。
这跟外部环境当然有关,全球化出现了挫折、生育率持续下降、疫情带来的冲击…..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这些,而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不会再有那段超高速增长的“奇迹年代”了。如果参照其他东亚国家的历史经验,就会发现情况也是如此。韩国不会再重复“汉江奇迹”,日本不会再重复“神武景气”,那种日子就像青春期一样,一个社会不会经历第二次。
韩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汉江奇迹”
时代变化就带来心态变化。新的一代年轻人热衷于“考公”、“上岸”,不再崇拜财富英雄,不再热衷于个体创业,而是追求稳定与安全。这后面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我相信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环境的变化。
前一段我和“海边的西塞罗”在网上有过一次争辩。易烊千玺被国家话剧院破格录用,西塞罗认为这是破坏了“排队”的公平,而我则觉得工作靠“排队”,多少有点不对头。事情的是非对错放在一边,我觉得这场争辩本身就反映了不同时代经历的烙印。我倾向于认为“把蛋糕做大”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西塞罗可能认为“怎么切蛋糕”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现在我依然不认为年轻人应该“稳字当头”,但是我承认:至少对于个体来说,我们确实告别了浪漫的“增长年代”,走向了一个更现实、也更有风险的未来。就我个人来说,这几年也确实更加追求稳定和安全,少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很简单,冒不起风险了。
以前的经历不可复制,我们手头的资源不会再打着滚地增长了。这就是现实。因此,未来的经济安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社会的常态。经济安全从来都是超级重要的。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只不过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错觉。
当然,我们还是要往前看,还是要追求更好的未来,这是生而为人应有的本能。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兜底”的东西。人生如果像一道桥梁,它就兜在桥梁下的大网。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它也能够保护我们,不至于坠入深渊。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深渊是存在的。
这面大网可以被称为“保障”,通俗来说就是“保险”。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好手里的资源,去获得这份保障?
我相信大部分的同龄人对此都是模糊的。确实,我们没有这个习惯。一个经济增长率达到14%的社会里,很少有人会考虑这些。所以,我们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它很重要,而且肯定会越来越重要。但是怎么做?这个问题真的没有统一解。每个人的资源不同,偏好不同,面临的具体困境也不同。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案可以提供给所有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