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些天因为写书的缘故,读了一遍《嵇康集》。读完之后,我模糊有种感觉,《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身上似乎就有嵇康的影子。我不知道金庸写作的时候有没有联想到嵇康,但这两个人确实很像。
比如说,令狐冲弹的一手好琴,能与任盈盈琴箫合奏;而嵇康也是弹琴的高手,不仅写过一篇《琴赋》,还能弹奏难度极高的《广陵散》。
再比如说,令狐冲是个落拓不羁的人,不修小节,也不太在意别人看法;嵇康性格也是如此。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说自己“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连早上憋尿的事儿,都漫不经心写入文字,这种气韵也和令狐冲相合。
再比如说,令狐冲的剑法主要靠寻找别人的破绽,而嵇康的文字也是如此。他的文章大多都是论辩文,在立论方面只能说不错,但在破论方面,嵇康却是绝顶高手。他是魏晋时代最厉害的一位杠精,极擅抓别人理路上的漏洞,吵起嘴来几乎是无坚不摧。
而且,令狐冲和嵇康骨子里都有一股傲气。岳灵珊说大师哥“骄傲得紧”,岳夫人也说令狐冲是“傲性之人”。而嵇康的骄傲就更加露骨。钟会是司马昭集团的心腹智囊,很有影响力。他拜见嵇康的时候,嵇康居然自顾自地锻铁,眼皮都不抬,就把客人晾在那里,最后嵇康也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所以整个看下来,我觉得令狐冲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嵇康。
02
但是一身傲气的嵇康,面对孩子的时候,又是另一副面孔。他给儿子嵇绍写过一篇《家诫》。当时嵇绍大约只有十岁,嵇康给这个孩子的告诫是什么呢?
嵇康是这么说的:
你以后没事不要到上司家串门,实在要去,也要拉着别人一块儿去。走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走在最后。为什么呢?因为上司可能会向你打听单位的情况,你要是说了,说不定就会得罪人。哪怕你没说,人家也会以为是你说的。这样你就解释不清。
别人聊天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实在想发言怎么办?忍一忍。能不说就不说,说了就会招来麻烦。人家要是有争论,你就赶紧走开。因为两个人争论,肯定有对有不对,你要支持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还是赶紧走开为好。
你心里当然有很多看法,这很正常,但是不要说出来,自己想想就好。要是有人问你的看法,甚至故意激你,你也千万不要上当,一定要坚决声称没有任何看法,什么都不知道。
参加宴会的时候,不要驳人家的面子。人家要劝你喝酒,你不想喝怎么办?也不要说不喝,要和和气气地端着杯子,做出要喝未喝的样子。
blahblahblah……
这些告诫看上去都很庸俗。骄傲如凤凰的嵇康为什么要这么教育儿子呢?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嵇康这么做,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信奉名教,高傲狷介只是表面上的伪装。“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这话真是大错特错。
鲁迅的那篇文章是在1927年写的,当时海婴还没有出生,所以鲁迅才会有这种臆测。实际上嵇康自己压根不不相信《家诫》里的这一套。
什么不发表意见?嵇康文集里一大半文章都是在跟别人抬杠。什么不喝也和和气气端着酒杯?嵇康见了不喜欢的人,理都懒得理他,还端酒杯呢。在现实生活里,如果有谁像《家诫》那样行事,嵇康见了肯定撇嘴,“什么玩意儿?”
既然这样,嵇康为什么还要这么告诫孩子呢?很简单,因为那是他的孩子啊。
嵇康的《家诫》如果翻译成内心语言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我不希望你特立独行,我也不盼望你醉世独醒,因为那是很苦的一条路,甚至是很危险的一条路,我只希望你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庸俗而安全地过一辈子。我是骄傲的,我是固执的,但是我不希望你这样。我可以受苦,因为那是我选择的道路,我死了也不后悔。但是我不希望你也走上这条道路。你要避开世上所有的刀剑,避开路上所有的荆棘。你要好好的活着。
刚硬的人也会在心头给孩子留下一块柔软之地,高傲的人也会在心头给孩子留下一块庸俗之地。父母之心的形状就是这样啊。
03
但是嵇康终究是理想主义者,他给了孩子这么多庸俗告诫之后,还是忍不住留下一点理想和信念的空间。在《家诫》的开头,他说:“人无志,非人也……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但这个原则在文中一闪而过,很快就淹没在婆婆妈妈的告诫之中。
我觉得这些话更像是一个破敝的方舟。嵇康在庸俗的告诫里清理出一块小小的、小小的净土,让孩子躲在里面稍作呼吸。
怕孩子是龙,又怕孩子是猪。错乱的文字后面,是嵇康错乱的内心。
这让我想起另一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部家训比嵇康的《家诫》晚了几百年,但是里面的气息如出一辙。颜之推也是既怕孩子没良心,又怕孩子良心太好,所以反复强调“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这就有点像现在家长“看见摔倒的老人不可不扶,不可瞎扶”的左右为难。
颜之推给孩子的告诫是什么呢?说起来也是嵇康的那一套。处处小心,“去泰去甚”,不要争强好胜,安全第一。心里头要有点正义感,但是也不要太执着这个东西。做官呢,不要做大官,也不要做小官,两边都不安全。做大官容易卷入是非,做小官呢,容易被人当成牺牲品。最好是你前面有五十个上级,后面有五十个下级,这样的位置最为安全。
颜之推是个历经忧患,颇为圆滑的人,嵇康是个特立独行,一身傲骨的人,可是他们面对孩子,说出的几乎是同一套词儿。这说明不管性格如此,作为父母总是一样的啊。
那么换成令狐冲呢?令狐冲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江湖患难,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诡谲杀戮,等他退隐江湖的时候,又会给自己的孩子什么告诫呢?
我想多半也是嵇康的那套话术吧。人要有正义感(六个字),但是看到危险尽量躲,看到是非之地尽量不去,看到江湖风云不要掺和,尽量不要得罪人,别人给你劝酒,就算不想喝也和和气气地端着酒杯……(一千六百字)
真的,我见过朋克青年,也见过朋克中年,还没见过朋克父母。
04
但是父母的告诫终归无用。嵇绍就完全没有听从父亲的告诫。嵇康劝儿子不要参加别人的争论,可是嵇绍最喜欢品评是非。《晋书.嵇绍传》里有一多半的篇幅都是他在讲这不对、那不对。嵇绍参加过一次宴会,齐王冏请他给大家弹一曲琴。按照嵇康的教诲,就算不愿意弹,也应该和和气气地拿着琴拨弄两下。可是嵇绍不但不弹,反而拿大道理把齐王冏数落了一番,弄得对方“大惭”。最后呢?嵇绍为了保护晋惠帝而死,血染罗衣服。
嵇康的一篇《家诫》竟是白写了。
而颜之推的儿子更惨。颜愍楚倒是恪守了家训,做了一个中等官员通事舍人,“去泰去甚”,小心翼翼地做事。可是他却偏偏生活在隋末的乱世。颜愍楚在南阳好端端地呆着,军阀朱粲来了。朱粲一开始是把他招为宾客,后来军队缺粮食,竟把宾客颜愍楚全家当成粮食活活吃掉了。
这一切,哪个父母又能想得到呢?
每个人都要走上自己的道路,也都要承受自己的命运。哪怕至亲如父子,至爱如夫妻,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和未知的世界迎面相遇。说到底,他们只是你的爱人,不是这个世界的爱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