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知识有什么用?
 
  我以前就曾经谈过一个话题:知识有什么用?当然,有些工具性的知识是有用的,比如说我会设计电路,你不会,我就比你多了一门手艺,可以靠它谋生。
 
  可是除此之外呢?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喜欢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可是中世纪的欧洲史对我有什么用?道金斯的基因进化理论对我有什么用?好像也没什么用。出门买菜,别人不会因为你读过托克维尔就给你抹个零。
 
  确实,这些知识如果只是孤立的,那就并没有太大用处。但是如果你把它们拼接在一起里,放在知识框架里,它们就非常有用。
 
  首先,你会活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而且这个世界富有意义。
 
  你会明白,每一朵浪花背后都有一条河流,每一个树木后面都有一座森林。你会明白,你现在面临的困惑,无数人都曾经为之困惑过,而你做的思考,无数人也都曾经思考过。
 
  你会明白,你面前的世界横跨天地、纵贯古今,它的深远辽阔超乎想象。它的意义恢宏无比。
 
  这样,你可以活在一个更大的人生里。这是知识能给你的最好礼物。
 
 
 
  而且,它也会影响到你的选择。
 
  世界的现象是杂乱不堪的。但在杂乱不堪背后,有它自己的运转逻辑。如果你能理解它的逻辑,就可以做出更聪明的选择。而这就需要知识。打个比方,知识就像《鹿鼎记》里藏在《四十二章》经的那一堆碎片。单独拿出一片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你把拼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张地图。这张地图就可以指导你的抉择。
 
  施展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例子。
 
  2004年圣诞节的第二天,印度洋发生过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海啸发生前,海浪会急速后退,露出大片平时不见天日的海滩,很多游客都被这个奇异景观吸引,走到海滩深处;但是现场有个英国小女孩蒂利想到刚刚在地理课上学到过的知识,这是海啸前兆,于是告诉了妈妈,招呼着附近的一百多名游客赶快逃离。几分钟后,蓄积了巨大能量的海啸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其他地方的沙滩上的人被一洗而空,唯独小女孩蒂利所在的海滩,奇迹般地无人丧生。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隐喻。我们可以把海啸看成时代的洪流。今年我相信每个人都见识这种洪流的威力了。如何面对它,需要知识的引导。
 
  就像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飞砂风中转》。历史的潮流就像一股狂风,而我们则是风中的尘砂。我们这些尘砂要理解自己的命运,就要理解风的去向。这样才会明白我们起自何方,又飘向何处;我们何时可以随风起舞,何时又该躲避栖息。
 
  我们是可以抉择的。社会变化如此剧烈,我们必须经常性地做抉择。就像海浪退了,你要抉择是走到海滩深处,还是快速撤离。
 
  而抉择的正确与否,会影响你的一生。
 
02 元问题
 
  但问题是,获取知识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么?
 
  并不一定。我们见过读书读傻了的人,知道一大堆知识,了解一大堆道理,可是看着好像比普通人还蠢。这种人我们都是见过的啊。
 
  这就牵涉到知识的性质。
 
  知识也是需要选择,需要判断的。樊登说过一句话:“我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理论依据,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都能告诉你,这是哪本书里写的”。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反过来也是对的。我敢说樊登做的每一个决定的理论依据,也都有某本书反对过呢。那该信哪本书呢?这又怎么抉择呢?
 
  抉择需要一个知识框架。
 
 
  单独的某项知识即使不是无用的,至少也是可疑的。一项知识只有嵌入到你的知识框架里,和其他知识发生有机互动,才有意义。就像《四十二章经》里的碎片,如果不拼凑成一个整体,是没什么用处的。
 
  而这种框架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
 
  你一定要对基本的学科有起码的了解,才能搭起这样的一个框架。你不一定需要了解得特别深入,就像框架不需要精雕细琢一样。但是你一定要理解它们的基本精神。比如你读历史却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你读企业管理却对心理学毫无概念,那你知识系统一定是残缺的。
 
  有些人越读书越偏执,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框架有偏差。这种人网上有很多,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知识可能不少,但知识框架一定有问题。
 
  通识教育为什么是知识的基础?
 
  因为它们牵涉到的是“元问题”。所谓元问题,就是你追溯一个现象,不断地追溯下去,就会碰到一个基础的层面,这个层面就叫元问题。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LGBT的问题。这个问题网上吵成一锅粥。当然现在的舆论趋势是承认他们的权利,比如说同性恋有结婚的权利。我也非常支持。但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引发争议?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反对者可以质问:既然婚姻不一定局限于男女之间,那为什么一定得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人为什么不能跟一个电视柜结婚呢?
 
  我们会说:你这是滑坡谬误!不能这么无限推下去。
 
  那为什么不能?界限划在哪里?如果这个界限不能划在男女之间,那为什么必须划在人与人之间?这个划线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与人是依据,而男女不是依据?
 
  那追问下去,我们会达到一个源头,那就是人类的情感本能。你不接受它,不是因为你理性上不接受它,而是因为你感情上不接受它,然后再为这种不接受寻找理性的借口。
 
  这种情感本能,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宗教。你追溯这种问题,最终一定会落到宗教上。你说我不信宗教,但是你的情感本能和宗教依旧是同源的。你还是要回到那个点上。
 
  这就是元问题。
 
  不理解这个元问题,所有的争论就是沙上之塔。
 
03 元问题为什么在今天更加重要
 
  元问题一直很重要,但在今天,我相信它尤其重要。
 
  我们处在一个大洗牌的时代,工具性知识更新得太快,时代潮流变动得也太快。你原来花了很长时间学习的技能,可能忽然就没用了。你觉得确定不移的趋势,可能忽然就改变了。
 
  比如我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工作过很多年,亲眼见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变。当年从没有人想到外企会这么快的衰落,更没有人想到诺基亚会这么快地被苹果打垮。
 
  这么结实的诺基亚手机怎么会没人买呢?
 
  我们要做好多机械抗压抗摔测试啊!
 
  为什么会这样?
 
  我相信乔布斯一定是思考了诺基亚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手机是做什么用的?通信是干什么用的?人有什么样的需求?怎么样满足这种需求?这种满足究竟是满足什么?
 
  追问到最后,还是一个元问题:人性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不知道他思考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一定认为:人性的深层需求不是拥有一个摔不坏的手机。
 
  乔布斯是这样,我们其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状态的时候,我们按照既定路线往前走,可能并不需要频繁地追问源头。但一切都变动不定,像泡沫一样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经常性地追问源头。
 
  一切可变,而人性中底层的精神逻辑不变。在喧嚣的变动中,这些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应对世界的船锚。
 
  一个涵盖“元问题”的知识框架,是理解和抉择的底层基础。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45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