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今天向大家推荐几本书。
01
人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话题我以前在谈到过。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功利性的,通过读书获得某种技能。比如要学编程序,买本Eckel的《java编程思想》;要学养猪,买本农学院的《母猪产后护理》,性质都是一样的。但更多时候,我们读书是非功利的,并没有指望靠读这些书谋生。
这种非功利性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呢?
范雨素说:“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干净。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其中多少隐藏着对书籍教化能力的信仰。
我更相信读书是一种对话。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作者把他的感受和思考放到这个瓶子里,沿着大河漂流而下。然后你把它打捞了起来,用它来填充你的好奇心、满足你的求知欲,驱散你的孤独感。
读书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通,它只是让你有机会活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书之江河滚滚流淌,万千心灵在一个个漂流瓶里闪耀,等待你的俯身拾取。心中的世界可以由此变得极其广阔,超越出眼前的狭小天地。如此而已。
当然,你要拾取适合你的瓶子,放出里面适合你的精灵。而我今天推荐给你的,就是这样的四个漂流瓶。
02
第一个瓶子是烈火之瓶: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并不太喜欢尼采,总觉得他散发着一种危险的气息。但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确实让我沉迷。与其说它是一本哲学书,不如说它更像一首宏大的诗歌,文体磅礴如《圣经》,思绪幽深如《野草》。
只是《野草》更加浓烈。尼采说:“一切文字里,我独爱血写之书”。这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让我产生一种骇人的意像:一个孤独者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天空中的灼人烈日,以刀自割,喷洒无可名状之鲜血,伴随着大痛苦与大满足。
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渊之上的绳索。人身上伟大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身上可爱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没落。看哪,我是一个闪电预告者,来自乌云的一颗沉重雨点:而这闪电就叫超人。
好吧,来吧!你们这些高等人啊!现在,人类未来之山才有了阵痛,上帝死了;现在我们想要——超人活着。
这真的是有一点疯狂啊。但正因为这一点点疯狂,他带我们走到了无人到过的所在,震动我们的神经。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烈火之诗,让我震颤而警惕。
03
第二个瓶子是梦幻之瓶: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有的评论家不喜欢《仲夏夜之梦》,觉得过于荒唐无稽,缺少微言大义。但在现实中,它是莎士比亚最受欢迎的一部喜剧,上演次数最多,远超《威尼斯商人》。而它也是我唯一在剧场看过的莎剧。
在我看来,《仲夏夜之梦》在莎士比亚戏剧里算不上最伟大的,但绝对是最迷人的。它如同一个甜蜜温柔的梦,在夏夜里舒缓的展开。
森林里洒满月光,小仙子在翩翩起舞,仙后和仙王在闹别扭,精灵在酝酿神奇的花汁,情侣们爱了又恨,恨了又爱,一切都五颜六色光怪陆离。当短短的夏夜结束之际,一切又都回到了正轨,所有人都像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梦。
批评家们在追问:这部喜剧有什么意义?就像语文老师在追问:你这篇作文有什么中心思想?
这就是一个梦啊。就是让想象力放纵到天际,让精神荡漾到极限的一个梦啊。“我们就是梦幻所用的材料,一场睡梦环抱了短促的人生。”莎士比亚什么都了解。他知道爱情不过是受荷尔蒙(精灵花汁)支配的善变冲动,他知道人间的分分合合不过是过眼云烟,但是他忍不住热爱这梦幻般的人生,所以他才写了这如此温柔如此甜蜜的一个剧本。
《仲夏夜之梦》就像是莎士比亚献给世界的一朵花。美丽就是它的意义。
这是一个配备详细注释的英文版,可以对照朱生豪译本阅读。
04
第三个瓶子是逻辑之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在生物进化论领域有过一场世纪之辩,一方是古尔德,另一方就是道金斯。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进化到底是综合性的还是弥散性的?作为外行,我没资格对这场争论做太多评价。但就感受而言,古尔德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许是对的,但是道金斯的逻辑更具有排山倒海般的力量。
就像《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文字简洁而明晰,逻辑犀利而优雅。在我读过的所有科普书里,它是逻辑性最好的一本,几乎具有无可抵御的说服力。浩瀚世界,亿万生物,都被道金斯用一条逻辑之链捆在了一起。
为什么男女比例大致是1:1?为什么蚂蚁的雌雄比例却是3:1?为什么蚂蚁可以无私地为集体牺牲而人类却未必?为什么一个团体里总是有鸽派和鹰派?为什么那么多疾病没有被进化所淘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自私的基因》里找到答案。读完这本书,你看待世界的角度绝对会有所变化。
此书以逻辑剖析世界,直如推利刃入黄油。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强烈的感受。
这是40周年推出的最新增订版。
05
第四个瓶子是旅行之瓶:《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所谓“失落的卫星”,是指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中亚五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几个斯坦光是名字就让人抓狂,至于风土人情,国家现状,我们就更陌生了。这本《失落的卫星》会让我们对这些斯坦邻居有个直观认识。
不过我觉得它最有趣的地方,不是具体内容,而是写作方式。不知道是不是从余秋雨老师开始,中国作者写起游记来,往往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怀旧调门,抚今追昔、不胜感慨的样子。这本书却非常独特。它完全避开了这些毛病。
作者虽然也提到了历史文化,但明显对现实更感兴趣。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又显得克制和冷漠。真的,对于游记来说,冷漠是一个优点。它让人躲开了黏糊糊的小资情怀,让文字的镜头有一种清冷感。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五个国家,而是里面活生生的人:在伊塞克湖畔骗吃骗喝骗小钱的姑娘,胸有大志却被困在偏僻角落的男孩“幸运”,在咸海收集虫卵濒临崩溃的王姓中国人……
作者对这些人相当好奇,也善于和他们结交。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自成一个小世界,避开了油腻的抒情、自我的投射。只是倾听、观察、交际,然后离身而去。在我看来,这是游记的正确写法。
提醒一点:这本书附赠一张旅行地图,不要扔掉。我随手扔了,结果很后悔。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