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几天我读完了张明扬老师的《入关》,从中联想到一些问题,所以写这篇文章随便谈一谈。

01

《入关》讲的是明亡清兴那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灭亡相当奇特。其他王朝灭亡原因往往比较简单,比如秦朝总的来说就是暴政,最多再加上一个对新征服的六国水土不服;汉朝的灭亡主要是政治性的崩溃;宋朝的灭亡更简单,就是外敌入侵。其他因素当然也有,但是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明朝不同,它是系统性的总崩溃:白银输入减少导致的通货紧缩、小冰河时期带来的自然灾害、异族入侵、农民起义、朝堂内斗、财政崩溃、异族入侵…….

自然科学里有个词叫“完美风暴”,意思就是多种偶然因素聚在一起形成的大灾害。明朝灭亡就像是一场典型的完美风暴。

不过,《入关》关注的不是明朝覆灭全局,而是聚焦明清战争。这本书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文字简洁有力,脉络极其清晰。当然,这也是张明扬老师的一贯风格。本来这场战争持续几十年,千头万绪,读起来很容易一头雾水,这本书却能做到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用不大的篇幅把整个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我读过好几本明清易代的书,单就这一点而言,《入关》应该是最好的。

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大家一说到清兵入关,就总是在明朝身上找原因,党争、奸臣、昏君、叛将…..好像跟清朝(后金)本身倒没啥关系似的。借用《三体》的话来说,就是“我被你毁灭,与你无关”。这实在是一种“明朝本位”的自大。实际上,最直接的原因不就是打不过清兵吗?为什么就不肯承认这一点呢?

确实如此。翻翻《入关》这本书,就会发现一件事:从头到尾,明朝基本上是打一次败一次,损失动不动就是数以万计。仅有的几次所谓“大捷”几乎都是防御战,战争所获也极为有限,有时候斩首百十级就算大捷。几十年下来,明朝从没有成编制歼灭过敌军。这不是哪个将领无能的问题,谁指挥都是如此。双方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

要是抽象地说,我们当然能举出一堆理由,双方生活习惯不同,战斗素养不同,军事化程度不同等等。但是这些理由太过泛泛,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复原战斗现场:那么多火器怎么就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多军队怎么就会一触即溃?一支后金小部队怎么就能如入无人之境?战斗水平差距真的就这么大么?

《入关》清晰地描述出了现象,但并没有提供答案。这也难怪,不是身临其境者,恐怕很难体验到战斗过程。就算身临其境者,也很难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对我们来说,真正的战斗就像一个黑洞,难以描述。“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

张明扬老师说的不错,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这不是“什么前方将领贪生怕死或朝中有投降派”能解释的问题。但为什么就是打不过?不知道。好像也没有谁真的知道。从这一点来看,历史真的是难以复原的。

02

还有一件事让人困惑。

战斗力不济也就罢了,可是战争资源也不济,这就更难以解释。就拿萨尔浒之战来说,明朝出动了多少军队呢?如果加上朝鲜军和叶赫部,大致是十万三千人。

萨尔浒之战中,明朝确实倾注了全力

如果考虑到整个战争背景的话,这个数字实在让人震惊。它让人震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明朝拼凑了所有能拼凑的资源,万历皇帝甚至连内帑都拿出来了,也只能派出这么多军队。而当时的后金虽然刚刚起步,兵力差不多也是将近十万的样子。双方在数字上居然也是个旗鼓相当。

《入关》说得很清楚:“明帝国虽然人口上亿,号称拥兵百万,但一次性动员如此规模的军队,可能已达到国力极限。”这个判断非常准确。但为什么?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件怪事。早期王朝虽然人口更少,技术更落后,但动员军队的能力却更强。汉武帝在马邑之战中也出动了三十万军队,苻坚能动员七八十万军队,即便这个数字有不实之处,可单单前锋军队就有二十五万,这是基本可以确认的。

到了明朝,人口更多,经济更富,可为什么派出不到十万军队,就已经“接近国力极限”了?

以前我曾经认为古代历史有所夸大,数字注水太多,但现在我的想法变了。我认为中国历代王朝的资源汲取能力就是在缓慢下降。而且同一个王朝,资源汲取能力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这似乎有点反常识。中国的国家机器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的。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跟明清时代比起来,确实比较原始。可什么越来越复杂精密的机器,汲取资源的能力却越来越低呢?尤其是,老百姓为什么并没感到负担变轻呢?为什么明朝老百姓还是觉得暴政不堪忍受,只有死路一条呢?

《入关》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展开解释。这个问题太复杂,确实也很难说得清,只能说是猜想吧。按照我的猜想,中国的官僚机器确实越来越复杂精密,但是它这样演变的目的,并不是以效率为导向,而是出于贪婪和恐惧。

简单地说,它是把一切权力都集中起来,至于用不用的好,它并不太关心。

权力越来越像朝堂集中,这个趋势相当明显。秦始皇那种难以持续的纯法家式王朝姑且不论,就拿汉朝来说,地方上的权力就相当大,不必事事请示朝廷。比如说郡守可以辟召手下的官吏,这些官吏管他称“府君”,彼此之间有君臣之分。这就多少带点封建贵族体制的影子。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也说过这件事。他说唐朝以前,地方上的官廨库房,格局都很宏大,可是到了宋朝以后,这些官廨就变得越来越卑陋局促。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夫之说,这就是因为钱都被朝廷拿走了。

中国历代王朝的大趋势就是这样,财权、兵权、用人权越来越集中,地方上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小。要通过首都控制全国各地的事情,又是那么个技术条件,官僚机器就不能不复杂。但是机器大了,效率并不高。大家看看《潜规则》这本书就知道,这台机器的内耗大得惊人。而且它要统管全国,不舍得放权,就不能因地制宜,只能一刀切。

所以,它的资源汲取能力其实严重下降了,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下降了。古代人读历史书,也经常迷惑说:你看藩镇割据的时候,东北的一个藩镇就能大致拦住契丹,怎么统一之后,拿全国的力量对付契丹,还这么吃力呢?其实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国家机器过于复杂,过于笨重。

国家机器之所以这么复杂,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为了揽权。它牺牲效率来实现权力集中。为什么后金的国家机器简陋得多,效率却显得更高呢?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为什么资源汲取得并不算多,老百姓却没觉得好过呢?

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两点,一个是机器内耗太大,吸收的热能并没有都做功。再有一个就是因为僵硬。搞一刀切的政策,就没法合理分配负担。同样一百块钱的税,加在富人头上,和加在乞丐头上,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把这种权力下放,当然可能会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但是总体上看,很可能会灵活得多,老百姓更能接受。老百姓觉得赋敛暴虐,不是因为收税的总量,而是因为收税的方式。

互联网上特别喜欢争论一件事:为什么明朝不征收商税?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江南士绅抱团反对(那些士绅真从事商业的其实很少),而是明朝那套官僚机器根本就无法大规模征收商税。它就办不成这事。清末曾国藩他们能够靠厘金镇压太平天国,就是因为朝廷迫不得已放权的缘故。地方上自征自用,没有一个婆婆在上头指手画脚,事情才能办成。

03

当然这个话题扯远了,还是说回到《入关》。

《入关》这本书聚焦于“本土辽人”的视角,这一点和同类书籍有明显不同。明朝和后金打来打去,都是在这些辽人的土地上打。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关于辽人的向背,《入关》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脉络。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辽人”形同弃儿。努尔哈赤对他们固然是一味暴虐,明朝官员对他们也不信任,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熊廷弼就特别讨厌辽人,说他们是一帮无可救药的废物, “辽人必不可用”。但是到了宁远之战前后,局面发生了变化,孙承宗、袁崇焕他们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兵”的宗旨,皇太极也改变了民族政策,极力拉拢辽东的汉人。但是经过一系列博弈,最终辽人(尤其是“辽人军功集团”)大部投靠了满清,从而奠定了整个满清入关的基础。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明朝确实犯了一系列错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第一大错,崇祯杀袁崇焕则是第二大错,对皮岛残余的安抚不力则是第三大错。

虽然张明扬老师一再强调《入关》这本书重点不是谈明朝的错误,而是谈清朝的兴起,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问:为什么明朝犯了一系列错误?为什么这些错误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清朝其实也犯了很多错误,比如努尔哈赤的虐待汉人,比如皇太极他们的内部倾轧,但为什么这些错误并没有妨碍他们的成功?

按理说,明朝立国时间更长,政治经验更丰富,犯的错误应该更少才对,但情况恰恰相反。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读完《入关》后,我倒是有了一种感觉,就是大家都会犯错误,但是明朝和清朝有个显著不同,就是明朝意识形态包袱太重,很难采取灵活的现世主义态度。上一节我提到了官僚体制的僵化,这种僵化不仅体现在资源汲取上,也体现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

就拿议和来说。议和本身是中性的,要根据形势判断是否有利。满清就是这样,该打该打,该议和就议和,没有什么顾虑。可是明朝就被自己的意识形态压垮了,考虑的不是利弊,而是是否“名正言顺”,就连崇祯皇帝也不例外。这样不就等于自己捆了自己的手脚?再比如说对“辽人军功集团”的拉拢。皇太极为了拉拢孔有德,可以出十里亲迎,行抱见礼。如果满清有降将过来,你能想象崇祯皇帝出北京城迎接他吗?

不可能的。

孔有德、耿忠明的投降,让皇太极拥有了一支炮兵部队

明朝就像在背负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和清朝赛跑。它的政治经验并没有转化为政治智慧,而是转化成了政治包袱。

04

说起来也是有点离题,《入关》是聚焦于清兴,而非明亡,但我还是落入“明朝中心主义”的窠白,忍不住更关心明亡的原因。

在我看来,明朝的国家机器是个庞大的利维坦。它贪婪地吸收权力,唯恐“权出二孔”,掐死任何自身之外的权力源头,但是当它把所有权力都拿到手中,却并不能处理好事情。它牺牲了效率,也丧失了灵活性。这台机器大量的热能被白白浪费,潜在的财富无法转化为力量。

而且更糟糕的是,它被自己困住了。它成了压在自己身上的巨石,再也无法挣脱。

但是这不光是明朝的问题。清朝入关以后,接管了这台利维坦式的机器,让它帮助自己建立统治,集中权力,管控一切。它就和明朝一样,眼睁睁看着这台机器越来越精密,也越来越低效。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它变成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当清朝后来面对新的入侵时,表现得不也和明朝一样颟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吗?

一个故事讲了两遍,也就成了两个故事。

 

话题:



0

推荐

押沙龙

押沙龙

361篇文章 20小时前更新

电子工程师,青年学者,作品有《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

文章